本地活化文創之旅
第四站:大館

位於中環,簡稱「大館」的前警察總部建築群擁有超過170年歷史,由16座歷史建築組成。當中前警察總部大樓採用新古典復古設計,而建於1862至1864年間的營房大樓就融合了別樹一幟的羅馬式拱門,設計亮眼。從前,這曾是香港結合執法、司法及懲教的重地。2018年,此古蹟經過活化後重新對公眾開放,兩年來,仍然是打卡熱點。

 

活化簡史

中區警署建於1864年,是三層高古典式建築。後於1905年加建一層,到1919年又有另一座四層高的大樓落成,再到1925年,另一所兩層高的軍械倉庫於西北端建成。2005年12月20日,警隊舉行告別儀式,正式將中區警署交回政府。原址毗鄰而同樣擁有悠久歷史的前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擬發展為一個歷史文化旅遊區。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於2007年10月10日發表施政報告,宣布原則上接受香港賽馬會提出的活化計劃,項目耗資18億元。

2010年10月,發展局與香港賽馬會公布中區警署新設計方案,修訂設計建議活化為當代藝術中心,並新建兩座全新多用途展覽場地,活化工程原耗資15億,預計於2014年落成及啟用,結果當然是超支超時,不斷延遲對外開放日期,到2018年上半年才竣工,經歷約十年。在2019年,整個活化項目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最高級別的卓越獎項。館內有16座經保育活化的歷史建築,包括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以及兩棟由國際知名建築師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設計的當代建築:賽馬會藝方和賽馬會立方。

 

 

大館重要建築介紹

警察總部大樓:於1919年落成,是中區警署建築群最宏偉的建築物之一。外觀設計結合不同風格,包括向北外牆的新古典復古設計,以及南面外牆的簡樸及小規模古典設計。大樓曾闢作不同用途,包括宿舍、辦公室及健身室,而健身室內的閣樓,曾被改為無線電控制室。活化後現為歷史故事空間(中區警署歲月)、複式展室、警察服務中心、商店及餐廳。

營房大樓:建於1862年至1864年間,是建築群中最古舊的建築物之一。大樓座落檢閱廣場的南緣,原為三層建築,其後為配合警隊擴展於1905年加建一層。它面向檢閱廣場,見證了不少檢閱典禮。1920年代後期,大樓曾用作刑事偵緝處的辦公室。活化後現為訪客中心、歷史故事空間(探索大館故事和行動代號:中區)、商店及餐廳。

中央裁判司署:前身建於1847年,至1913年拆卸重建,於1914年落成,翌年正式運作。建築風格呈現希臘復興式建築,其正立面建有混凝土建成的樑柱,而基座建有花崗岩護土牆。日治時期,中央裁判司署被日方用作民事法庭,至戰後被香港政府用作軍事法庭審理日本戰犯。活化後其中的一間審判室及地下羈押室用作詮釋空間,其餘用作綜合式消閒及生活文化設施。

監獄長樓、監倉及洗衣梯:監獄長樓位於域多利監獄C倉和前中央裁判司署之間,樓高三層,呈L型。它與C倉本有走道互通,始建於1860年代,曾是助理警司宿舍,亦曾用作監獄署的總部和職員宿舍,懲教署歷任署長亦在此工作。在活化時,工人發現了隱藏在當時的白色漆之下,殖民地時期監獄附屬的教堂留下的壁畫,畫有羅馬天主教的十字架標誌。現在各監倉都各有用途,而E倉旁邊的位置曾用作洗衣工場,供作囚犯洗衣,因而命名為洗衣梯。現在則成為表演空間,也是平日排排坐食lunch以及拍婚紗照的熱門地點。

 

 

大館講故

講故一:阿sir食芒果 / 大館有好幾棵樹,當中有一棵芒果樹,民間傳說,只要吃下所結的芒果,就能順利升官。這棵樹大概有60歲,每兩、三年結果一次,因為量不多,通常只有高階警官吃得到。很巧的是,97後的幾任「一哥」都吃過這芒果,當時開展保育計劃時,警方曾指芒果樹「唔郁得」,無論進行甚麼工程,一定要令該棵芒果樹健康。不知道日後收成的芒果會歸誰呢?

講故二:白飯魚巡樓 / 1915年建成的域多利監獄E倉,採用了典型英式監獄的設計,中間一道鐵樓梯左右兩邊是倉房。晚上獄警經過長長的鐵樓梯巡倉時,皮鞋聲十分吵耳,經囚犯不斷投訴後,獄警們晚上當值時要改穿「白飯魚」布鞋巡樓,囚犯才有覺好瞓。

講故三:點可以冇鬼故 / 古蹟最多就是鬼故事,特別是大館,畢竟當年這裡曾有執行絞刑。B座曾經是女子宿舍,當時一位女警為情自殺,在房上吊,之後她的同房某晚和其他同事在騎樓打麻雀,抬頭一看,看見那位已死的同房向她們揮手……

Koomen International Company Limited.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