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造傳耆|專訪社企「傳耆」創辦人梁藹婷

「文化保育」是近年熱門討論的議題。可當保育工作的討論進行得如火如荼之時,另一邊廂 人們的生活同時被新文化、科技填滿。科技和傳統只能對立?大學修讀日本文化研究的梁藹婷(Joyce),從小鍾情於研究本土文化,不時遊走於香港大街小巷探索,遊覽博物館與舊區。2016年,熱愛進修的Joyce在因緣際會下接觸到社企管理課程後,便向其所屬的市場推廣公司老闆,提出創立以科技傳承傳統工藝的社企「傳耆」,一辦至今已五個年頭。

讓傳統包裝為新機會

PHOTO / 受訪者提供

科技發展急速,人們生活習慣隨時間進化,令不少前人留下的傳統逐漸消失:「從事媒體行業有種很有趣的感覺。例如上一代習慣看報紙接收新聞,但我們卻轉用電話。接收渠道改變、紙本報紙式微,背後生產報紙、印刷、送報紙的人亦會失業、需要轉型。」既然如此,難不成科技也是摧毀傳統文化的原因之一?「的確科技是會取代這些傳統,但我們不能掉進這種迷思中,反而要想如何用機器、科技、數碼,協助保育。」

PHOTO / 受訪者提供

科技淘汰部份傳統,卻又為傳統文化造就新的機會:「今時今日數碼技術如此發達,它也能是個保留、盛載、 推廣舊有資訊的媒介。」由傳統媒介變成社交網絡媒體,傳耆將本地工藝師傅與香港傳統文化有關的事找出、整理、上載至網上,反而讓更多人接觸到。「至少即使有天師傅離去了,那件事還能流傳在網絡。」

PHOTO / 受訪者提供

眼見社會人口老化問題嚴重,但其實不少長輩退休後仍有能力,Joyce 不禁反思:「假如他們尚有活力、精力, 是否不應只局限他們百無聊賴地過活,然後白白看著這些傳統消失?我不想看到這樣的斷層。」因此,除了在社交媒體分享傳統文化及工藝資訊外,他們亦開始聯絡師傅們合作,希望將傳統傳承下去。

 

踏出改變的一步

PHOTO / 受訪者提供

構思過程理想,但推行過程又真的如此順利?老師傅們以他們的手藝度過大半生,要他們接受新事情,似乎是件頗困難的事。現時傳耆與逾30位師傅合作,當中亦有些初時對於轉變感到擔心:「例如初接觸手雕麻雀師傅景叔時, 他有點猶豫並推卻了我們。後來透過他女兒溝通、解釋才能成事。起初景叔相對寡言嚴肅,但合作一段時間、舉辦數次工作坊後,他亦變得較開朗健談。」

PHOTO / 受訪者提供

除了性格上的轉變,就連產品都開始產生變化:「正常麻雀都是『東南西北中發白』。跟景叔合作後,我們便『膽粗粗』提議嘗試雕『生日快樂』等中文字,見他願意,又再問他想不想嘗試雕emoji,他也願意作出嘗試。」

PHOTO / 受訪者提供

師傅們以自己的手藝,逐步嘗試注入新世代元素,將快將流失的傳統推廣予更多人認識,同時亦能令產品銷路更寬,讓他們收入增加。「希望他們能在過程中與更多人接觸、受人讚賞。最重要是繼續與社會保持聯繫,讓他們知道,他們這些手藝的價值,遠比他們所想的高。」

 

延伸閱讀:為古著賦予新生命|專訪美華氏店長Jacky單麒澤

 

傳承傳奇

PHOTO / 受訪者提供

霓虹燈、小巴膠牌、木雕神主牌⋯ 這些大家都可能會聽過,但對於新一代而言,這些工藝無疑較陌生。透過工作坊及導賞團,Joyce卻發現意想不到的迴響,融合體驗元素的霓虹燈導賞團,曾創下17秒就全數售出門票的紀錄。「通常我們只能看到製成品,卻無法得知製作過程,可能因此吸引了年輕人參加導賞。熱烈的迴響讓我們看到大眾對手工藝仍有追求,只是他們當初不知道接觸途徑。」

PHOTO / 受訪者提供

Joyce希望能聯繫師傅們及新一代:「師傅都很謙厚內斂,未必覺得人們對他的工藝有興趣,但其實對方可能只是不知道,師傅能以這個渠道展現本領。透過工作坊,發現不少年輕人還喜歡這些工藝。」除了老師傅外,近年傳耆亦開始招攬創作創新傳統工藝,或宣揚傳統文化的年青設計師合作,冀能創造更多可能性。

PHOTO / 受訪者提供

香港數年前開始推行STEM教育,主要強化學生於科學、科技及數學等 範疇的能力。Joyce 認同這理念,但認為應加上藝術:「希望大家會更重視『STEAM』教育,即加上art and culture。 教育不應只有數理化,新一代亦應從小培養文化質素,這亦能與科技連接,兩者沒有衝突的。」

PHOTO / 受訪者提供

未來除了繼續舉辦工作坊、導賞團外,Joyce亦希望能到校舉辦活動,甚至將傳統工藝帶進NFT行列:「希望新一代亦能繼續以不同方法參與在傳統工藝保育、傳承之中。」換個方式,被視為不合時宜的工藝及文化, 其實仍能繼續傳承至下一代。

 

延伸閱讀:以鏡頭與孩子一同成長|認識日本攝影師濱田英明

Koomen International Company Limited.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