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生的永恆回憶
那些年,我們跟過的補習天王阿Sir

相信80、90後的你們,對於「史Sir、蕭源、YY Lam…」等這些補習名師,總會有份情意結,它陪伴了我們的讀書生涯;放學見、放假又見,同時補習社亦是不少人的初戀和感情的見證或結交考試戰友的場地。年輕人的成長點點滴滴,就是在這種港式補習文化裡發生的。

 
其實自古以來,科舉考試便已是出人頭地的象徵;直到現在,這風氣不但沒有減弱,反而更加盛行,並造就了這補習文化。其實它不僅是一種生意,更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補習由回歸前普遍的「一對一」模式,發展成今天「一對數十」,甚至「一對百」的補習社模式;香港自上世紀90年代銳意轉型為「知識型經濟」,社會的競爭便愈趨激烈,而戰場甚至延伸至青年教育,父母憂心忡忡地為子女搭橋鋪路,務求為他們提供最優質的教育,以「裝備自己」、迎戰職場。補習事業因此應運而生,並把它推至年輕化趨勢。
 
 
補習明星誕生
其實在回歸前,補習文化已經存在,但模式並沒有現在這麼完整和商業化。從1996年政府數據顯示,參加補習的備考生比例為34.1%;2009年香港青年協會的這一數字為56.7%;而來到2015年的數據顯示,參與補習的考生比例已達到72.5%。香港學生一年的補習開支高達數十億元,有52%的學生每人每月的補習費超過1,000元,更有6.7%的學生每月補習費用達3,000元以上。在這個風氣下,年薪千萬的補習名師便一個又一個陸續誕生。
若要說到第一代補習天王,非「史Sir」莫屬。曾叱咤補習界的他,可說開創了學生到連鎖補習社補習的風氣,他於90年自資開設A1補習社,七年後學生多達4,000人,更擁有六間分校,最少五個物業。史Sir親身任教英文科,又大灑金錢在媒體賣廣告,被冠以「補習天王」稱號。其後,由Ken Sir創辦的現代教育也可謂開創了另一門明星補習形象的風格,更讓其公司成為首間在聯交所上市的補習社,正式把補習和教育商業化。
 
 
教育警號
其實近年香港的補習文化開始呈現降温之勢,補習行業漸漸接近飽和,生意不太好做了。一方面,香港自2009年開始採用新的教育體制,將過去源於英國的三年初中、兩年高中、兩年預科及三年大學本科課程,改變成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及四年大學本科課程。在新的教育體制下,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於2012年開始舉辦香港中學文憑考試,這一考試每年有7萬至8萬名考生報名。不過,報名人數從去年開始減少。另一方面,適齡兒童的減少也對補習市場造成衝擊。香港的出生率一直在下跌,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數據,2010年香港的出生率為12.6%,而2014年這一數據只有8.6%,下跌幅度達32%。有調查顯示,補習機構招生數量已經從2010年的20.65萬人降至去年的18.03萬。
這補習文化會開始沒落?我想這是言之尚早。始終香港還是一個「求學只為求分數」的教育態度下成長。補習社的存在價值和它流行的原因,除了是教育制度的問題外,大環境的心態還是不可或缺。雖然這文化讓我們存在滿滿的汗水及回憶,但對於一個地方來說,補習風氣愈強盛、產業愈發達,這才是一個大警號。
 
TEXT / CHARLES WONG   PHOTO / 網絡圖片
Koomen International Company Limited.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