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 Sydney Sweeney 擔任代言人並非偶然。她既是好萊塢的性感女星,同時又保有「鄰家女孩」的親和力。這種雙面性正正符合 American Eagle 一直以來的定位:既平價親民,又能投射青春的時尚態度。品牌甚至將廣告內容打造成「多維度行銷」,從紐約時代廣場巨幕到 Snapchat、BeReal 等 Gen Z 熱愛的平台,全方位滲透。表面上,這是一個再自然不過的市場操作。但廣告一出,卻引發截然不同的解讀。有觀眾認為這是「對牛仔褲的幽默讚美」,也有人質疑隱含保守價值觀,甚至有人批評是「白人美學」的投射。換句話說,品牌原本只是想講一個輕鬆的雙關語,最後卻不小心踩入文化戰爭的雷區。
在今天的消費環境,任何一句標語都可能引發意識形態的投射。這支廣告之所以爭議四起,並不是因為 Sydney Sweeney 的形象不夠強烈,而是因為觀眾已經習慣把品牌訊息放在政治光譜裡審視。事實上,American Eagle 近年在 Gen Z 市場上的表現已經面臨挑戰。雖然「Good Jeans」讓股價短線上揚,但隨後實體門市的客流量卻錄得下滑。這個反差反映了現實:網路聲量能製造話題,但不等於消費者會掏錢買單。廣告帶來的,是品牌形象的爭奪戰,而不是直接的銷售保證。
American Eagle 的這次實驗,提醒我們一個事實:品牌與消費者的關係,正在從「單純的消費行為」轉變為「價值選擇」。然而,當價值被過度消費,消費者開始疲勞。對品牌而言,未來的關鍵並不是如何「更左」或「更右」,而是如何在保持文化相關性的同時,不忘回歸產品本質。Sydney Sweeney 能夠讓 American Eagle 在輿論場中成為話題,但要真正留住消費者,品牌還是得回答最根本的問題:「你的牛仔褲是否值得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