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房客的出路
如何解決細小居住空間?

屯門新盤菁雋,一梯29伙,最細128平方呎,其地產發展商董事解釋,紫禁城再大,皇帝都只是瞓一張床;又話年輕人未必喜歡下廚,一年未必用幾多次,故此只做開放式就夠,還有一句電話雖細,但帶來的空間無限,有機會都想設計個住得人的電話……其實樓都賣緊,現在應該要諗諗,如果你不幸需要買這個如車位般大小的單位,應該怎樣以裝飾設計來用盡每一吋空間?另外又要諗諗,有沒有更好的方案去為香港年輕人提供有質素的居住空間?噢,忘記告訴你,跑馬地有另一新盤,實用面積只有約60平方呎,係60,不是600呀!

 
鍥而不捨 增加供應
香港的新樓為何會弄成這樣的小?嗯,去年夏天,我們的梁特首發表題為「鍥而不捨、增加供應」的網誌,指自他上任後迎難而上,增加私人住宅供應量。而據政府公布的私人住宅數據顯示,供應量持續增加並創新高,未來三四年可以落成新的私人住宅樓宇,最新數字是9.3萬個,比4年前增加了46%,按年算增加1萬個單位。數字上十分漂亮,不過其實呢,梁特首又講過,已出「洪荒之力」去找地,而建屋用地來之不易,近年又沒有大量建屋用地批出,那麼在沒地建屋的情況之下,為甚麼仍可以增加單位供應量?答案就是把單位愈建愈細,本來一個單位現在變成四個,單位量一定有增加,但質數就…屯門菁雋的發展商俊和,高層潘志才是著名梁粉,當然當仁不讓,表示支持梁特首房屋政策冇底線。
 
 
設計貼士:光猛、離地
現實如此,唯有自救,首先,不要斷定細單位為天生死症,裝修前最重要是先看單位內籠是否有主力牆,如有或太多主力牆,則很難作改動,發揮空間有限。能夠把牆身拆卸,即可改變單位布局成開放式,如可善用通道位就可以增加空間感;用色方面要統一,忌左紅右綠,室內太多顏色令人有侷促之感,而盡可能不要以明底過暗的色調作牆身,暗色會令空間看起來更小,有擠壓的感覺;反之明色雖能令空間顯得寬敞,但用在細單位中,只會讓單位顯得過分公開,所以建議使用淺色色系。
 
 
挑選傢俬方面,細單位本身已經空間不足,如果採用大型傢俬會凸顯狹窄。其實可以選用一些「變形」傢俬,如折疊式梳化床,或高架床架等。而傢俬略為吊腳「離地」亦可以換來一點空間感,儲物空間可使用吊櫃,向上發展,是細單位的一個選擇。記著細小空間強調劃分只會令各區顯得更窄,多使用開放式布局會更好,如客飯廳一體,不應過分儲物,學會斷捨離一定幫到手。最後,光度不夠就會顯得非常侷促,建議盡量不可遮擋任何窗戶,打造寬敞明亮的室內環境,增強視覺效果。
 
 
廁所:不開放也得開放
你可能想象不到,單位小得連廁所也要開放,其實如果一兩人住,開放式廁所令空間感放大 ,又有何不可?有些單位因為採光不足,開窗位置又不能改動,光線暗顯得空間更加小,其實可以利用洗手間的窗增加光源,大膽採用開放式設計,安裝透明玻璃,同睡房合二為一,又可以在角位採用弧形或者三角形的玻璃淋浴房,好好用盡每吋空間。而利用鏡子又可延伸視覺空間,如果洗手間多鏡,可以折射出一個更大空間的錯覺效果。
 
 
共享住宅成出路?
香港的新樓細到一個點,住的沒有生活空間,比囚犯更悲涼,年輕人可以有更佳的居住出路嗎?高官們不停的出埠外訪,不知他們有沒有去過丹麥,有沒有了解過甚麼是共享住宅(co-living space)。
共享住宅是一個理念社區,由私人住宅及廣大的共用空間組成。公共設施非常多,通常都包括一個大廚房及餐廳,其他公共設施包括洗衣房、游泳池、托兒設施、辦公室、網路接線、客房、活動室等。通常住客都會分擔一些責任,簡單如輪流為大家煮食,清潔、園務等,藉此培養社區意識。這概念源於60年代北歐,當時在丹麥有一群家庭認為當時的房屋及社區制度不符合他們的需求,於是在1967年,有約50個家庭組成了一個理念社區,也就是首個現代共享住宅計劃 Sættedammen,除了臥房獨立外,廚房等公共設施都是共享的,而且有大量公共設施,每周居民們輪流下廚,也會一起吃飯,之後世界各地有不少地區及家庭仿傚。
 
 
80年代,建築師Kathryn McCamant和Charles Durrett將共享住宅理念帶到美國,並設計及組建了美國第一個co-living space Muir Commons,獲得廣泛好評。
現在,美國至少有113個共同社區。好像位於華盛頓州的Sharingwood,共享區域包括一座23英畝的步道、露營地、綠地、森林、遊樂場,還有社區花園、果樹等綠色設施,除了經常聚餐之外,社區內也會舉辦電影會、派對、撲克之夜、讀書夜等活動。
在英國的Collective Old Oak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co-living space,專門為年輕人而設,房租每周£250起,其中包含了各種雜費,住客可以享受多樣化的公共空間,包括酒店式大堂,咖啡廳,會客廳,空中花園和辦公空間等。
 
 
東亞區共享住宅
上述例子太遙遠?大家又不妨看看台灣及日本的共享住宅。
台灣的共享住宅「玖樓」,將客廳轉化為共同工作室,將廚房開放共用,將露台改造成像cafe般的公共空間,住客一起工作一起休憩,有時舉辦活動、讀書會等,活動的收入則拿來補貼房租。玖樓於2015年創辦,由一個單位開始,現在已有11個單位,分布在台北各地,多在大學區,十分受學生及年輕朋友歡迎。
位於日本名古屋則有一所名為「LT Josai」的共享住宅,是當地政府為了解決人們對獨立住房的需求,特別找來建築師全新設計這座share house,作為年輕人的過度居所。為了讓陌生人之間能夠很好地共處一室,建築師對設計佈局做了很好規劃,LT Josai樓高三層,有相同大小的臥室共13個,廚房餐廳及公共洗手間安排在一樓,二樓連接各個房間的大平台作為一個共享起居室,人們在這裡通過小木梯到達各自的小房間,形成一個由私人領域及公共空間二者相互穿插的獨特布局,增加住客們溝通的機會。
 
 
 
TEXT / ANSON TANG
Koomen International Company Limited.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