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殖民地記憶
面目全非,是因為建築都被拆掉了

重建發展與保育活化的平衡點在哪,是每個世代也要面對的問題,分別可能是殖民地時期,你要摘去的是更久遠的建築,而現在,我們可能需要摘去的,就是那時期留下來的英式老建築。當年,尖沙咀火車站清拆換成今日的地標之一一香港文化中心,也是很多人心中的憾事;而這回歸後的20年裡,又有哪些建築被摧毀了,讓你念念不忘?今年,美利大廈將會被活化成The Murray, Hong Kong,以另一種形式存活下來,這老建築又會在本地重新帶來甚麼啟示?

 
 
老建築重獲新生
這裡我們談論的老建築物,應該大部分也是香港的殖民地建築,但就不限於古典建築,亦包括現代建築。從維多利亞時代開始計起,如建於1844年的前美利兵房美利樓等;也包括愛德華時代如1906年落成的前香港細菌學院(後來改稱香港病理學院,現為香港醫學博物館);除了這一類帶有古典建築風格的,還包括戰前現代時期,如建於1932年的舊灣仔警署及建於1937年的舊灣仔街市等。當然六、七十年代打後盛行的現代主義建築,如建於1962年的香港大會堂、建於1972年的怡和大廈及建於1985年的匯豐銀行大廈,就更為人熟知,不少更是香港地標。
 
 
 
而將於今年年底開幕的The Murray, Hong Kong,前身是建於70年代的美利大廈,由英國現代主義建築師Ron Phillips於1969年設計。負責今次復修活化及翻新項目的設計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與香港的建築發展也甚有淵緣。時間回到香港回歸前,港英政府與英資公司仍主導香港不少基建項目,而當中包括新機場、新火車總站、九龍機鐵站的設計,都選用了Sir Norman Foster及Terry Farrell兩位英國大師為香港留下全球知名的建築。而其實回歸後,Foster還為香港設計了啟德郵輪碼頭及擔任西九文化區的總規劃師,今次美利大廈活化亦可算是這位英國建築大師影響力的延續。
 
 
消失的塊寶
Foster + Partners香港分部的Colin Ward被問到首次看到美利大廈時有的想法時,他就指,「建於70年代的美利大廈為城中矚目地標。其正方形嵌入式窗戶、白色外牆及地面樓層的宏偉拱廊,皆讓大廈成為香港天際線上一個出眾的建築。今次活化項目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讓我們參與重新設計此城市一幢重要歷史建築。美利大廈也是早期採用可持續設計的佼佼者,建築亦緊連城中綠化區域,坐落於香港公園及香港動植物公園之間。我們非常興奮能夠接受此挑戰,重新打造並將一幢政府辦公大樓改建為獨特的奢華地標。」
 
 
 
的確,舊建築能擁有第二次生命,不但可以兼顧城市發展的同時,亦可以免於被清拆,確是一大幸事,但就不是每一個建築都有這個福份。就像建於1982年的新寧大廈,即使是出自著名建築師貝聿銘之手,建築師刻意將建築物往後移,騰出大量空間作為大堂廣場,大大提升建築物的氣勢,有別於本地一般商廈。又曾經是著名電影《英雄本色》和《精裝追女仔》電影拍攝場地,也難逃被清拆重建的命運。在我們羨慕法國羅浮宮金字塔,或日本京都近郊的美秀美術館 (Miho Museum) 優美建築都是出於貝聿銘之手時,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已經是貝大師在香港剩下的唯一作品。
 
 
 
 
當然,不論從前還是近年,香港也存在不少出色的建築,昔日有Harry Seidler的香港會所、Norman Foster的匯豐銀行、Paul Rudolp的力寶中心;近年的有Zaha Hadid的理大創意中心、Herzog de Meuron的M+、Billy&Tsien的亞洲協會及Rocco Yim的政府新總部等也是傑出的作品。只是,如何將它們留住,讓每個世代經典不只是過客點綴。要不讓香港只像沒有歷史沉澱,追逐新事物的潮童,香港人你又有否出了一分力?
 
 
 
 
被消失的香港特色建築
 
2003年重建囍帖街
2006年中環天星碼頭及鐘樓被拆卸
 
2007年皇后碼頭被清拆
2014年出自著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新寧大廈被清拆
2015年80年歷史三級歷史建築的灣仔同德大押被拆
2016年有逾90年歷史山頂盧吉道28號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的獨立洋房展開拆卸工程
2016年1933年興建的歌頓軍營建築群清拆重建
 
2017年有55年歷史的荃灣沙咀道中央紗廠正清拆
 
TEXT / TING CHAN   PHOTO / 網絡圖片
Koomen International Company Limited.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