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編輯對談:唯快不破
Down Grade先有運行?

人人話fast fashion當道,高級時裝都要靠down grade先有運行,不過最近H&M公布了集團2017第四季度的業績報告,銷售按年竟然錄得減少4%的劣績,至503.9億瑞典克朗(約467.7億港元),遠較分析員預測的增長2%數字為差,連集團也承認這表現遠不及他們的期望;另一邊廂主要對手Inditex去年表現卻持續優勝,去年股價僅跌約5%,遠勝H&M的三成跌幅。Inditex截至去年10月的一季銷售增長放緩,但11月增長率已反彈至雙位數。兩者業績之差相距甚遠,「快餐文化」趨勢的此起彼落,是否又要來一次汰弱留強的殘酷遊戲?

FASHION DIRECTOR: KRAMERMER

保持鮮度  唯快不破

先講Inditex集團,不是只有Zara一個品牌,其實旗下共有八個品牌,當然核心品牌Zara的銷售額佔整體銷售額的2/3,可以說是「一將功成萬骨枯」。除Zara外,其它品牌分別為Bershka、Massimo Dutti、Pull&Bear、Stradivarius、Zara Home、Oysho和Uterque。當然,Zara在複雜的市場環境仍然穩守佳績,大部分原因是集團的「Zara模式」已運行得出神入化,即是快速高效的物流、頻繁的新貨與補貨。以往很多量產型集團都在仿效「Zara模式」,但到頭來卻還是追不上Zara,原因是Zara保持強勁增長的關鍵原因還是品牌極度注重時尚的新鮮度。

對時裝敏感的人會發現,眾多fast fashion品牌中,Zara仍然是時尚度最高的品牌。雖然有關Zara抄襲其他品牌設計的指控此起彼落,但是Zara緊貼潮流的database卻是愈益強大,精準迎合對時尚度和價格均十分敏感的消費群體。翻查Zara的設計總部可謂整個品牌的核心,由350名設計師組成,與其他競爭對手如Gap、H&M、Forever21不同,Zara沒有首席設計師,每位設計師都有自主權,產品樣式最終會結合各地區最新銷售數據來決定,因此設計部門擁有獨立性,平均每周兩次依據潮流走勢向專店提供新品,設計師會根據每日收到的銷售數據分析暢銷與滯銷的產品,直接影響未來數周的產品風格走向。

相比之下,H&M的處境卻是愈來愈尷尬,原因在於論質量比不上Uniqlo;論速度比不上網購;論時尚度又敵不過Zara,可謂沒有突出賣點。當然,H&M集團旗下的COS是集團的希望,論設計和質量均十分精良,但是品牌風格和運營模式上完全不屬於fast fashion的範疇,而受眾也畢竟有限。因此,要決勝千里,就像玩功夫一樣:天下武功,無堅不破,唯快不破!

FASHION EDITOR: CHARLESWGHOU

似快不快的時裝

在時裝圈,永遠都是計劃不會趕得上變化;這邊廂說fast fashion把整個時裝圈拖垮,但那邊廂在全球擁有超過4,500間專店的H&M,2017年第四季財政季度卻錄得收入下滑,並遠低過公司預期,令股價曾經跌至15%。同時品牌也表示,去年9至11月顧客數量減少,令收入按年下滑4%,並有計劃地關閉更多分店,減少新開店舖。莫非這真的是fast fashion開始走到終點?抑或是時候要改變營運方式呢?

其實,對我來說H&M不算是一個完完整整的fast fashion品牌。無論在出貨、運輸速度及產品質地,都有異於其他量產型時裝集團。那麼它的定位是甚麼呢?其實它們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總部,每個季度的設計早已在年半前已開始籌備,其工作室的分工極為細緻,從資料蒐集、顏色選擇、布料、樣版製作等,都有專屬部門處理和執行。基本上,每位設計師會根據資料來研究未來一年的潮流走向,再開始挑選適合的布料和顏色。若果色版上沒有他們心目中的顏色選擇,會跟其他部門同事研究,甚至由零開始創作新顏色,在合共近250名設計師的工作下,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系列。

由於平價時尚需要快速地回應市場需求。眾所周知Zara的製造與物流工廠座落在西班牙,即使有部分產品在國外製造,最後都會回到西班牙作最後整理。在Zara總部,會有專人負責每個國家的需求,每天監控當地市場需求,再從西班牙出貨到所負責的各國專店。但是由於H&M本身並沒有工廠,總部透過位於全球各地將近30個管理辦公室,與位於歐洲與亞洲的800多家供應商進行統籌聯繫,相信這便成為了品牌的其中一個致命傷。若要為品牌業績轉虧為盈,相信都需要一段時間,始終這個時裝圈就是鬥命硬。

 

Koomen International Company Limited.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