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所介紹的東洋匠人手藝,漆藝、蒔繪、和牛飼養、黑染、鎚起,都是先由日本傳統文化衍生出來的工藝,再從日常工藝中不斷鑽研成一門藝術。然而,文化和技藝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文化是一種歷史發展的思想上的產物,而技藝則是幾千年來不斷積攢下來的社會勞動禁言,傳統文化,在不適合時代要求的就會漸漸的淘汰滅亡,而技藝卻在不斷的向前發展,可惜的是,在香港,文化和技藝也不被好好保留及承傳。
發展毀滅一切
先講農產,香港戰後的城市化,不止鼓勵工業發展,亦將新界的鄉郊地區發展成人口密集的新市鎮,勞動人口流向市區的工業和服務業,農業人口、農地、農產亦因而不斷減少。城市化是世界大趨勢,發展本來無可厚非,但事事為發展馬首是瞻,不惜破壞環境,破壞以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建立的社區經濟和社區人情。不顧及民情,政府以發展之名剝削小市民的暴力。如建高鐵強拆菜園村、為建屋向郊野公園之地虎視眈眈,大規模填海造地等,借發展來毀滅環境、毀滅香港人原有空間及生活,當農民被逼或利誘放棄農地,還可以飼養出本地最純正牛隻嗎?可以種出天然染料去做染布原材料嗎?
為財閥服務
而香港政府及商家都沉溺於追求經濟高增長,如此,導致各行各業被大財團壟斷、連鎖店成行成市、生產商奉行大規模生產,以壓低成本及價格以賺取最大利潤。大財團壟斷各行各業後,意味著同時控制了小市民的生活模式,例如同一個集團控制,並同時擁有大規模的超級市場、樓宇、商場、藥房、電器店、電訊公司、報章、電視台等,由此也可以控制生活物資的價格以及房屋的價格,變相決定了你收入的分配,大財團除了透過壟斷來控制市民的生活模式,間接控制市民的財政,令人變得迫不得已安分守己的在最短時間搵最多的錢來維持生計,但從來,投資時間去訓練成為一位匠人,就不是可以在最短時間搵最多的錢。如人到中年找不到能展所長的工作,最好的可能是提早退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但向壞方面想,他們可能是家庭經濟支柱,手停口停無奈地做低技術、低收入的工作,另一方面,年輕人在選擇學科或找工作時,都會選擇不容易被市場淘汰的工作,將興趣、理想放於一旁,成為大機構的一件工具,人力就是一件為大機構服務的工具,難言成就感,入行前沒有相關知識、入行時沒有興趣驅使、入行後沒有完成使命的成就感,那,何來可以在職場中當成為匠人?
人人渴望當幣少
由此社會因素,香港並沒有亦不可能像日本人般擁有著匠人精神,有一技之長的工藝師並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同;同時香港也不曾受過像歐美的Arts and Crafts movement或日本的民藝運動的洗禮,多年來在本土也沒有發起過類似的推動運動,從事手工藝製作的工匠,無法提升社會地位和文化認受性方面,再加上述的社會因素,也無法令一些世襲的工藝可以一代一代承傳下去。而香港人的思想單一化,盲目崇尚發展、現代化生活就等於文明,也是令以鍛鍊手藝為主匠人無法在港生存下來。即是,當全香港人人為搵錢炒炒賣賣,渴望成為幣少爺,又或者日復日的營營役役不停工作,目的就是為了買樓,以後未來30年為供樓,身為一個人,還有靈魂嗎?沒靈魂的人,還會去想花30年成為一位在行業中、社會上最受尊重的匠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