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早前疫症爆發的中期,休學封城,人人自危。青少年正值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需要和旁人互動以及身邊人的支持以確立自己的價值及定位。當時的環境氣候絕不鼓勵青少年們到處找朋友,結果有不少大學生及初就職的青年有心理及情緒問題。於正常時期當青少年有情緒問題時,他們都會找朋友傾訴,或是去做不同的活動發洩一番,人就自然便好了。可是當時情況不容許去他們去找朋友,但是他們又急需一些「人」去為他們排難解憂,那麼哪來的「人」呢?答案就是在網上尋找了。如果各位有細心觀察,當時網上交友軟件以及網上論壇發展異常蓬勃,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青少年需要找別人去傾訴。那麼問題就是:和他們傾訴的人究竟是何方神聖呢?極可能就是一些沒接受過任何心理培訓,講完又不用負責任的網民吧。結果那些「受助者」的心理問題不但沒有解決,還越來越嚴重,奇怪的是網絡世界求助者眾,但就是沒有人去解決這個問題。
有見及此,我嘗試去解決這個問題。既然青年人喜歡向不認識的人討較問題,可是當他們面對一個真人的時候卻不願把問題說出,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求助者很在意別人如何看待他們,這就是心理學上稱為的概念化自我(conceptualized self)。我們都會介意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由始至終都希望別人想起自己的形象時是正面的,是一個好人。 因此若果我把心理問題說出,心理治療師會如何看待他呢? 受助者很容易就會想到:有問題的人。 正正就是這種概念化自我令人拒絕向治療師說出自己的問題,令問題遲遲不能被解決。 因此我當時運用科技,建立了一個虛擬主播心理治療師系統,求助者只需面對一個卡通人物,卡通人物的背後是一個受過訓練的治療師,求助者就會較為放心把自己的問題說出,因為卡通人物並不是一個「人」,不會批判他。這樣就可以瞞過他的大腦及意識, 令求助者可暢所欲言,卡通人物背後的治療師亦能掌握求助者的聲線、動態及情感給予指導,以解決求助者的困難。
其實類似的治療方法有公司已在應用了。不過那些公司節省了科技及治療的含量,以純粹宣洩為主要目的。這些公司在辦公室的角落設立一個「樹洞」,讓職員把不開心不如意的事情向「樹洞」說出,亦甚具療效,各位老闆也可考慮在公司設立「樹洞」,不過不要去錄音就是了。
林嘉良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醫療科學博士
美國彭博大學工商管理博士
香港註冊護士
加拿大註冊心理學家
香港心理治療總會主席
psyassoh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