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界正出現一股值得關注的潮流就是創辦人逐一放棄自己辛苦經營的品牌。來自米蘭的 Sunnei 剛迎來重大人事變動:創辦人兼創意總監 Loris Messina 與 Simone Rizzo 宣布辭任,震撼業界。這一消息不單單關乎品牌走向,更反映出一種普遍現象:設計師開始選擇與自己一手創立的品牌保持距離。從 Proenza Schouler 的 Jack McCollough 與 Lazaro Hernandez,到更早之前的多位獨立設計師,時尚產業的遊戲規則似乎正在快速重組。
Loris Messina 與 Simone Rizzo的辭任震撼
PHOTO / IG@messinaloris
自2015年成立以來,Sunnei 憑藉簡約卻帶有前衛感的設計迅速打入國際舞台。兩位創辦人以米蘭為基地,結合當代街頭語彙與工藝美學,打造出一種兼具商業性與藝術感的時裝語言。從充滿玩味的時裝騷場景設計,到能在日常穿著的版型實驗,Sunnei 成功建立出鮮明的品牌身份。然而,這對黃金拍檔近期突然宣布離任,將創意控制權交還予品牌東主。這一舉動在業內引發議論:為何兩位正值事業巔峰的設計師,選擇在品牌正逐漸擴張之際放手?隨着投資者介入與國際化壓力增加,Sunnei 必須在擴張速度與原創設計之間找到平衡。對於設計師而言,當「自由創作」與「商業需求」發生衝突,選擇離開反而成為一種自我保護。
Proenza Schouler 的平行案例
PHOTO / IG@messinaloris
若要理解 Sunnei 的離場,不妨將視線轉向另一個美國品牌 Proenza Schouler。Jack McCollough 與 Lazaro Hernandez 於2002年創立品牌,早期憑藉年輕、大膽與知性的設計迅速走紅,甚至被譽為美國設計未來的代表。然而,隨着資金壓力與市場競爭加劇,兩位設計師也曾一度傳出有意出售甚至退出的消息。Proenza Schouler 的困境揭示了獨立品牌常見的矛盾:設計師往往是品牌靈魂,但當規模擴大,投資方與董事會要求更穩定的回報,創意與財務之間的矛盾就會逐漸浮現。設計師要麼調整自己的創作語言以迎合市場,要麼選擇退出,尋找新的方向。
為何創辦人正在「出走」?
PHOTO / IG@messinaloris
在近十年間,設計師辭任自己品牌的現象愈見普遍。除了 Sunnei 與 Proenza Schouler,還有不少案例,例如早年離開 Jil Sander 的設計師本人、Alexander Wang 的商業重整,以及其他獨立品牌的買斷與重組。這些事件背後,有幾個值得深思的原因:第一,資本壓力。 時裝產業進入快時尚與奢侈品兩極化時代,中間段位的獨立品牌要生存,往往必須依靠投資。資金的注入雖能助品牌擴展,但同時也限制了創作空間。第二,創意消耗。 設計師必須每年交出兩季甚至更多的系列,還要兼顧行銷與聯乘。這種高壓製作模式往往導致創作倦怠,不少人選擇暫停甚至退出來尋回靈感。第三,市場期望。 消費者如今要求品牌不僅要有美感,還要有可持續性、數位化體驗與跨界合作。設計師需要扮演的不只是藝術家,還是商業策略家,壓力前所未有地龐大。
創辦人的離場:結束還是重生?
PHOTO / IG@sunnei
有趣的是,設計師離開自家品牌,並不一定代表失敗,反而可能是一種「解放」。當設計師從龐大的品牌機器中抽離,他們獲得更多空間去探索個人項目,甚至以更自由的方式回歸時尚界。以 Sunnei 為例,Loris Messina 與 Simone Rizzo 的辭任,或許將讓他們有機會重新審視時尚角色,甚至開創新的創意實驗。Proenza Schouler 亦然,兩位設計師不斷嘗試在藝術與商業之間找到平衡,他們的選擇很可能重新塑造品牌定位。這種現象某程度上也提醒我們:時尚品牌的名字雖重要,但設計師的靈魂才是驅動創意的核心。當名字與靈魂分開,或許是一種遺憾,但也可能成為新一輪革新的開始。
延伸閱讀:Jaden Smith 出任 Christian Louboutin 創意總監 | 明星創意總監時代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