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其實亞視都對香港電視工業作出過貢獻,不少創新意念都是由這家「二奶台」先創出來的。歷年亞視員工都是在有限資源中創出無限可能,絕對是優良的學習對象,特別是有冇糧出也照開工⋯⋯
講收視 何止六四比
香港人相信大數據,在這方面,近年亞視口號時常提出「與TVB收視四六開」,其實真相大家有眼睇。不過,持續地受慣性收視欺壓的亞視也曾有驕人成績,數字也不止是六四比!
在70年代,《天蠶變》、《鱷魚淚》、《變色龍》等「千帆並舉」的麗的呼聲黃金時代不用多講,當時一套《大地恩情》令無記的《輪流轉》被迫腰斬,不只成為了一時佳話,就算現在也不時被拿回來作為宣傳,是麗的加亞視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勝仗。當時兩台收視,持續在五五之比。
踏入亞視時代,99年由王晶牽頭的合拍劇《縱橫四海》,觀眾人數已可跟無記拉成均勢;99年外購劇《還珠格格》,收視更加突破60%;2000年《我和殭屍有個約會2》大結局平均收視20點,最高收視達22點,取得近6成的收視率。還有陳啟泰主持的《百萬富翁》,平均收視十多點以上。所以亞視的確偶有佳績,可惜這些攻勢無以為繼。雙位數收視,近十年都冇再見過啦。
講創意 永遠先一步
創意方面,亞視也是大膽過人,好像現在拍到爛的兄弟反目恩怨情仇劇種,即是無記的《創世紀》、《天地豪情》等「長劇」,不論戲軌或人物設定,其實都是來自當年由蕭若元編劇的《變色龍》。唔信?你自己對比一下:幾個兄弟由細玩到大,有個古惑、有個戇直、有個老實,然後大家經過成長及社會歷練,結果各人性情大變,古惑的變為正義忠良、戇直的變為奸險陰毒、老實的則成了二人磨心(通常要在結局一死以掀起高潮)⋯⋯你可以用上述「戲軌萬用方程式」套入任何一齣無記長劇之中。
而到了80年代,雖然當時老闆邱德根先生十分節儉,但也能拍出史詩式古裝歷史劇,《武則天》、《滿清十三王朝》等都曾掀起風潮,而這類劇種的經典,肯定是劉永主演的《秦始皇》,這劇更遠赴大陸取景,甚至上長城,在那個年頭這是比較少見的。
到了林伯接手後,投資更大,全盛時期合共有2,700多名員工,400多名藝員,劇集戲種也新奇大膽,如《藍月亮》(十分《橙路》feel的青春劇,有萬綺雯!)、《點解阿Sir係隻鬼》(劇名已講晒不用介紹)、《街市忍者》(盧海鵬係忍者!),還有不少古怪戲種,都是後無來者的。
然後,就是膾炙人口的《今日睇真D》、《尋找他鄉的故事》等資訊式節目,還有不得不講的《開枱》,一聽就知是打麻雀遊戲節目,當中最精采的不是最後參賽者的打牌對決,而是中段的甩牌龍虎榜,因為不懂打牌如我者也感到緊張,而且全是由觀眾參與,周一至周五黃金時間七點半,每晚半小時,也是開創先河。
還有半小時一氣呵成冇廣告的《中華英雄》、黃金時間八點播放《矇面超人Black》,甚至請來明星、靚女等一同現場講世界盃,把球賽加入娛樂角度,而且直播期間全無廣告──現在可能沒甚麼大不了,但當時卻又是沒人有如此膽量去嘗試的。
論立場 曾經有良心
新聞方面,亞視都曾經腰板挺直,不是像現在一樣,高層說甚麼就報甚麼。好像89年中共解放軍在北京天安門清場時,亞視採訪隊如實報導,並在廣場上留守至最後一刻。可惜到了94年,亞視獲得一家西班牙電視台拍攝的「六四」影片,但亞視高層卻自我審查,下令刪除「阿爺不高興」的鏡頭,從而引發六位記者的集體辭職,該事件被稱為「亞視六君子」事件。
之後,亞視經過數度易主和政治立場轉變(因為背後有紅色資本),加上2010年發生新聞部誤報江澤民死訊,以及ATV焦點等多個評論節目內容偏頗的事件,使亞視新聞現在已沒有公信力可言。所以早前六點新聞「大結局」,也沒有甚麼大不了。
補充:仲有得睇!
雖然理論上亞視已經告一段落,但原來除了本地免費電視牌照外,亞視亦持有非本地電視節目服務牌照,以人造衛星把本港台的節目跨境播送至內地,該牌照有效期至2016年5月31日。亞視亦在廣東省有落地權,頻道包括本港台及國際台可能在有線電視網絡播出。這也解釋了為何這電視台爛得如此也有人繼續想投資進去,因為雖然香港人放棄了亞視,但不打緊,因為亞視早就抱擁強國大市場了。
TEXT / ANSON TANG
PHOTO / 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