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的虛幻
美國導演Wes Anderson自2001年憑《癲才家族》(The Royal Tenenbaums)入圍奧斯卡後聲名大噪,此後但凡其新作上映總引起熱議。大至人物取材、幽默諷刺的呈現手法,小至每個畫面設計、過場方法,全都是構成Wes Anderson電影的重要元素;「每個鏡頭都能截圖當成藝術作品」的特色,吸引不少攝影師透過各種方法在現實世界找尋Wes Anderson風格的景點。
來自紐約布魯克林的Wes Anderson狂熱支持者兼旅行愛好者Wally Koval,於2017年開設專頁「Accidentally Wes Anderson」(AWA),分享他自己拍攝、跟Wes風格不謀而合的景色,短短五年時間吸引逾百萬人追蹤;鮮明的用色及嚴謹的置中構圖,甚至令Wally受到Wes Anderson本人青睞。
去年,Wally推出首本同名旅遊攝影集《Accidentally Wes Anderson》,Wes Anderson本人亦為其寫序,稱讚作品:「這是非常有趣的攝影集,同時也是一本獨特且非常吸引人的旅遊指南(至少我這位真正的 Wes Anderson如此覺得)。」有趣的是,書中絕大部份地方連Wes Anderson本人亦未曾聽聞,他更指希望有機會親身一睹那些景點。
Wes Anderson的電影作品背景設置於不同年代——從橫跨上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末的《布達佩斯大酒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設定於二戰後法國虛構城市的《法蘭西諸事週報》(The French Dispatch)、1955年虛構美國沙漠小鎮的《小行星城》⋯⋯
當年電影團隊花費多時,以微縮模型搭建出布達佩斯大酒店的外觀,Wally與專頁粉絲則在布拉格找到外型與酒店有幾分相似的歌劇院酒店(Hotel Opera);《小行星城》中四周荒蕪卻美得失真的電話亭、公路路牌、小峽谷,相似的場景也在現實中出現於美國、西班牙、沙地阿拉伯、埃及等地。
韋斯風格在香港
直至下筆之時,網站已在世界各地發掘出近2,000個「Wes Anderson美學」景點,就連香港亦榜上有名。除了收錄在攝影集、近年發展成「打卡熱點」的彩虹邨外,就連香港人覺得平平無奇的海灘、公共屋邨均成為外國人眼中的「Wes Anderson式地標」。
同樣來自布魯克林、現居香港的Dinah Peña,透過AWA分享了綠色公共小巴在華富邨面前駕過的畫面。小巴及公共屋邨是大部份港人每天都會接觸到的事物,如每天依靠小巴出入的我,卻從來沒去了解它背後的故事。Dinah生動有趣地介紹小巴起源、道出不少本地人乘小巴時的「掙扎」——總是躊躇該何時示意「有落」⋯⋯加上剛好駛至建築中間的小巴照片,構成符合Wes Anderson置中美學的景象。各式日常情景以一張照片及數段文字形容獨到,難怪專頁被形容為分享「最能激發旅行欲望」的照片。
或許香港的「Wes Anderson地標」不及外國的大皇宮、鐵路宏偉壯麗,但能夠在彈丸之地捕捉糅合本土特色及「置中美學」的作品,也算是個有趣發現;網站至今仍不斷募集讀者作品。仔細觀察,或許能以新角度看待生活中的尋常一隅。
共同創造Wes Anderson世界
隨著人氣漸漸攀升,Wally近年先後於韓國、倫敦等地舉辦展覽。近日展覽首度登陸日本藝術集中地天王洲,一口氣展出超過200幅他與讀者們數年來發掘的景點的照片。場地不但大膽運用鮮黃、粉紅、粉紫等鮮明顏色,為了讓遊客們更投入其中,部份展廳刻意構造至左右對稱,緊貼Wes Anderson的「置中美學」。Wally更特別於場地設置多個鏡面展品及互動區域,鼓勵遊客拍下屬於他們的「Wes Anderson世界」作品。
臨摹與創作只差一線。Wally當初因熱愛Wes Anderson的作品及喜歡周遊列國,而在妻子及愛犬的陪伴下創立專頁、策劃每日貼文內容。憑著敏銳的觀察力及豐富的旅遊知識,他很快吸引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攝影師,一同帶大家從Wes Anderson的視角探索。
從南極高迪爾島(Goudier Island)、斯里蘭卡的沿海鐵路車站(Coastal Line Railway Station),走到香港彩虹邨、台灣圓山大飯店,甚至冰島的觀景望遠鏡、布達佩斯裡亳不顯眼的鬆餅攤等。換個角度看,電影中疑幻疑真的場景原來就在眼前;觀點與角度,從來都是取決於自己。
延伸閱讀:映遊舊香港|專頁「映遊舊戲」以相中相回憶昔日香港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