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t Basel的發展路
或許並不是人人也太清楚Art Basel在香港的首屆展會是從哪年開始,其實是發生在2010年代,當時在2013年Art Basel HK已吸引六萬名訪客出席。至於Art Basel的起源,便要回顧到三位巴塞爾藝廊商人的故事。早在70年代,有三位巴塞爾藝廊商人Ernst Beyeler、Trudi Bruckner和Balz Hilt籌辦了首個國際藝術展會,當時有共有來自10個國家共90家藝廊及30家藝術出版社參展,吸引16,000人次進場參觀。到了80年代,攝影誕生來到了150周年,國際攝影藝術經銷商協會旗下16家藝廊便共同展出一系列展現攝影歷史的代表作。於是隨後五屆的巴塞爾藝術展也繼續舉辦專題攝影展覽,成為藝壇其中一個推廣攝影藝術的重要平台。
來到了90年代,才有有關電影的藝術展示,首次於Stadtkino Basel電影院舉行的「光映現場」現身,呈獻藝術家創作或有關藝術家本人的電影。到了2000年代,名為「意象無限」的展區打破了傳統的展位格局,為各類當代藝術新媒體提供開放式的展覽場地。同時,巴塞爾藝術展邁阿密海灘展會誕生,首屆展會共有160間來自23個國家的藝廊參展,吸引3萬名訪客出席。


亞洲的藝術舞台
全球的Art Basel每年也會在巴塞爾、香港和邁阿密三地舉行,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的參展藝廊半數來自亞洲及亞太區內,只要在會場走一圈,便能觀賞到亞洲區內不少新晉藝術家的作品,作品兼備藝術歷史題材和前衛構想並存。整個在香港舉行的Art Basel今年有以下精彩展區,包括「藝廊薈萃」(Galleries)、「亞洲視野」(Insights)、「藝術探新」(Discoveries)、「策展角落」(Kabinett)、「藝聚空間」(Encounters)、「光映現場」(Film)和「藝文出版」(Magazines)。
「藝廊薈萃」(Galleries)展出來自全球著名藝廊代理的20及21世紀的現代及當代藝術作品,涵蓋畫作、雕塑、繪畫、裝置、攝影作品、電影、錄像及數碼藝術等作品。「亞洲視野」(Insights)呈獻亞洲及亞太區(泛指土耳其至紐西蘭,以及亞洲、中東至印度半島)藝術家精確細致的策展專案。透過展區的展出項目,讓觀眾一睹藝術家的創作事業、極具特色的專題研究,以及20世紀至今各有特色的藝術運動。「藝術探新」(Discoveries)展區為全球新一代當代藝術家在他們事業起步初期提供國際級的展示平台。參展藝廊可展出一位旗下新晉藝術家的全新作品。
「策展角落」(Kabinett)將風格迴異的展覽分佈在展場的不同角落,於獨立的空間重點展出專題群展、藝術歷史項目或個人展覽。由格拉斯坎特(Alexie Glass-Kantor)策展的「藝聚空間」(Encounters)展示全球著名藝術家創作的大型雕塑及裝置。作品於展場的中心位置展出,突破傳統展會展位的界限,給予觀眾另一番的藝術體驗。「藝聚空間」由美高梅國際酒店集團藝術與文化全力支持。由北京藝術實驗室創辦人兼總監李振華策展的「光映現場」(Film)展區,呈獻一系列由藝術家為主題的精彩短片及特別放映節目。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出版商,將會在「藝文出版」(Magazines)以獨立或團體形式展出其藝術期刊。各界編輯及出版人經常出席展會,更參與由藝壇重量級人物擔任講者的「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