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製作設計師的重要性
一切都要多謝懸疑大師希治閣

一個月大約有30齣電影首輪上映,其中三份之二是荷里活的出品。對於荷里活電影,大家都只會視作為一項娛樂,消磨時間之恩物,但作為一項「娛樂」,也可以稱霸全球那麼多年,當中的成功究竟有甚麼秘辛,你不想知我也會盡我所能,以廿幾年前讀電影時的零碎記憶,更加上40年看戲經驗,去慢慢跟你解拆。今集命題:在荷里活拍戲真的可以完全不用離開片場嗎?

Chapter 8:

在荷里活拍戲真的可以完全不用離開片場嗎?

荷里活片廠制度及設備之完善,製作人絕對可以足不出片場就能完成任何類型電影,如有影片要到外地取景,除非是取大型外景大場面,否則絕大多數都只是搞綽頭居多。其實一部電影的佈景,都和建築學密切相關。觀眾通過電影手段所獨有的主觀認同作用,進入並棲息於這座建築之中。在劇院裡,觀眾通常位於透明的第四面牆的後面,靜態的偷看他們的活動。可是在看電影的時候,我們卻成了無形的角色,由攝影機把我們帶進劇情中去。

 

由佈景板到立體佈景

在傳統的舞台表現中,視點固定不變,佈景也是固定不變,所以舞台佈景就是「背景」,演員在前面演出,後來才出現可以移動的佈景,使觀眾有多於一個視點去欣賞演出,同時在創作上也更多元化。從電影問世之初的首20年間,電影製作人借用了舞台的平板佈景概念,早期的只是電影攝影棚會經過改裝,在屋頂加上大鎂光燈,光線直接照向演員的面部進行表演,攝影機的畫面四邊取代了舞台的實體框框,演員們在規定的空間內演出。1912年,電影在佈景設計上有了重大突破,擺脫舞台的陳規,就是由平面變成立體,而且在佈景的尺碼大小和華麗程度上都可以慢慢超越舞台製作,在不怕「穿崩」之下,攝影手法也因此而改變,攝影機跟演員不再保持單一距離,可以拍攝距離鏡頭,亦有了景深和透視角度。電影大師D. W. Griffith更命人在荷里活的一片空地上升起了一座巴比倫城作佈景!從此他便被推崇為無聲片最佳視覺藝術風格大師。

 

由美工到美術指導

到了在20年代中期,佈景設計部要加入在片廠體制之內,體現出整個製片廠的風格,雖然佈景搭置和電影業其他的工作一樣,都要受預算的約束,但在加州,空間不是大問題。縱使如此,每次拍攝時都把佈景不停的興建、拆掉、再興建、再拆掉,十分費時失事,於是片廠負責人就想出把佈景永久性地建造在外景場上。不用數年,各片廠內便建築林立,街道縱橫,成了一個超現實的世界——一邊可能是歐洲式的街道,另一邊就已經是美式小鎮,再轉個彎就是湖畔森林,基本上這些建築都只有外表,門後已經是一塊大木板,若要拍攝內裡情況,就要回到攝影棚再搭佈景,有了這些街道景色,拍攝就方便得多,不過問題就是場景熟口熟面,觀眾每當看到某層樓梯,某條小巷或某處廣場,便能識別這是某家製片廠的標誌。而在此之前,電影是沒有美術指導這樣的職位,所謂的電影美術工作就是搭佈景片,是佈景師多於美術設計,片場制度下的美術工作只是提供功能性的服務而已。一直到了1939年電影《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負責美工的William Cameron Menzies,大量運用色彩設計來幫助電影劇情敘事,在電影製作中所扮演了重要角色,到這裡才真正的產生了美術指導的觀念。

 

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各大片廠都分別擁有自己的總設計師。當中以米高梅(MGM)的佈景最富麗堂皇,當時的美術總監Cedric Gibbons功不可沒。他在米高梅的長期任職,鞏固了這片廠的風格,無論是哪個流派、導演或攝影師的影片,都鮮明地突出這一套風格,獨特的裝飾藝術風格作品影響了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美國劇院建築及舞台設計,「米高梅就是大片」這概念根深蒂固。題外話,連香港足球評述也會用「米高梅」來形容球員射球射到又高又遠完全不中龍門(大片)。而Cedric Gibbons對整個荷里活影響甚大,他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36位創始成員之一,一生總共獲得了11次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獎,此外還有38次被提名,就連奧斯卡小金人都是他負責監督設計的。與Cedric Gibbons同時代的另一外電影藝術設計大師,是來自德國的Hans Drier。出生於德國不萊梅的他在慕尼黑學習建築,曾經是德國在喀麥隆的帝國主持建築師,還將包豪斯的設計理念帶入了後期美國的電影設計風格中。從1927年至1950年,他一直是派拉蒙電影公司(Paramount)的首席藝術總監,三獲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獎,23次被提名。

 

由美指到製作設計師

而緊張大師Alfred Hitchcock都是由電影美工出身,他可算是美術及佈景設計的守護神,同時也由於美術手法在他的影片裡佔據重要地位,於是為了使影片的所有設計統一化,大導演的作品都會以單一一位設計師去負責全片的美學風格,這個把製作設計師(Production Designer)帶入電影製作團隊大變革,成了日後荷里活電影的一個行常標準。Robert F. Boyle就是其中一位Alfred Hitchcock的御用製作設計師,原是位鬱鬱不得志的建築師,Robert在1941年加入環球電影公司,擔任多部電影的藝術指導,發揮了他在建築上的天分,《North by Northwest》及《Birds》就是出自他手,曾獲得四次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獎提名的他,沒有獲得過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獎,但就終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得終身成就獎。

 

Production Designer以更為策略性的規劃視覺美術方向為目標,負責在電影製作上整體視覺的表現,直接與製作人、編劇、導演、攝影指導共同創作電影,在許多的電影中,Production Designer甚至比導演還要早就開始與製作人、編劇合作,而這個崗位基本上與導演的能力是沒有任何差別的,必須同時擁有故事敘事、鏡頭敘事、後製剪輯、電影製作的大局觀、光影色彩學運用的精準度、以及各種美術風格的掌握,在科幻與奇幻電影的興起,Production designer也必須肩負起了對於整個電影故事「世界觀建立」的重要責任。

 

有了production designer這個崗位去統領及創造整套電影的視覺方向,再加上專業的佈景設計師及美術指導去將整個概念付諸實行,在片場或一個可控制的環境下拍攝,當然是事半功倍,所有製作時間也能有計算之內,一切有數得計就是荷里活的特點,也就是電影工業和電影藝術的最大分野。

 

Koomen International Company Limited.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