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FECT BLUE 藍色恐懼

筆者極喜愛日本動畫,由大友克洋經典重口味cult片《阿基拉》,到宮崎駿的心靈治癒之作《千與千尋》都令我著迷。不過,每次觀看都讓觀眾內心思潮起伏、細節令人「毛管棟」甚至細思極恐、懷疑人生,這樣的作品可能只有已故導演今敏才能做到。最近,我在網上訂購了成人雜誌《Richardson》的20周年號,原因不是封面半裸的Kim Kardashian,而是內頁中攝影大師Steven Klein向《藍色恐懼》(Perfect Blue)致敬的作品。

真實與虛幻之間的距離

有別於一般探索人性與心理變化的電影,《藍色恐懼》透過女主角霧越未麻,由完美偶像轉型成為女演員的心路歷程,反映當前社會的人性險惡與網絡可怕。虛實交融的編排方式,配合巧妙的運鏡與剪接,令觀眾也不知不覺地跟着未麻反覆的心理變化,徘徊於她那虛實不清的世界。這也是今敏在電影一開始已經提出的問題:究竟甚麼是真實,甚麼是假象?

常在社交媒體中看到在現實生活裡,連交幾千元房租也難以負擔的朋友,卻會到五星級酒店high tea打咭,又拿著滿是名牌logo的衫褲鞋襪自拍炫富,目的就為「呃」那幾個不真實的「like」。聽過再荒謬的,就是那些所謂網紅,假裝成富二代,到佈置成私人飛機的攝影棚內瘋狂拍照,只為向世界宣告:「我活得很好!」。就像戲中未麻為求打破偶像形象的束縛,出演編劇刻意安排的強暴戲,在鏡頭下任人擺佈。表面像是進入演員生涯的一個突破,內心的她實則無比痛苦、甚至出現精神分裂、虛實難分的幻覺,實在令人看得心酸。然而,為了不被發展日新月異的社會淘汰,出賣自己、犧牲色相,最終陷入嚴重的自我懷疑,又值得嗎?

 

我們都是帶著面具的人

名氣是一把雙刃劍,叫明星上癮的同時,也叫粉絲瘋狂。隨著未麻逐漸脫離純潔偶像歌手的身份,她不斷受到生命威脅、身邊的人也逐個離奇死亡,與此同時,一個叫「未麻的房間」的粉絲部落格,詳細地以第一人稱記錄她的生活日常,周密的細節,鉅細靡遺得叫人恐懼,當中更模仿未麻的語氣大喊:「想回去當偶像!」一句又一句真假難辨的字句,讓迷失在戲劇、夢境與現實之間的未麻,開始懷疑,所有手法殘酷的兇案是不是那些對自己因愛成恨的粉絲所做,抑或是從恐懼中誕生的另一個自己所下的手。這一幕,不禁令我想起韓國網絡盛行的”Anti”文化,一種因藝人未能滿足粉絲的期望,而對其展開網絡欺凌以表示失望的報復性行為。不少知名韓國藝人因無法承受這種莫名其妙的攻擊,而患上抑鬱病,有些更選擇輕生,已故SHINee成員金鐘鉉、女團f(x)前成員Sulli,至偶像團體Kara成員具荷拉都是其受害者。粉絲不斷地索要,卻又在網絡上中傷藝人;藝人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內心憤怒卻又不斷付出。這些例子看似遙遠,但其實,我們每天的選擇也如是:今天該吃牛扒還是沙律好?煎牛扒會不會很肥?只吃沙律會不會不夠飽?吃太肥又會增磅,穿新買的衣服會不會不好看?吃太少會不會變得骨劖劖,顯得不健康?其實我們和未麻一樣,每天都活在徬徨之中。為了滿足他人,滿足自己,滿足一切在乎的人和事,人,總是帶著面具生活。

 

不過是觀點與角度

電影的結局,在一句簡單得令人雞皮疙瘩的台詞中完結。未麻看著車鏡中的自己,向觀眾挑逗地說:「我才是真正的未麻哦!」。此時的她,已經成功克服了那個陰魂不散的幻象,還是已經被新生人格取代?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

 

在今敏導演鏡頭組接巧妙的影像之中,我們常常難以清晰分辨現實與幻想的邊界,甚至有時連時序都無法明確。我們一面倍感困惑,一面脫口而出「今敏這傢伙」,而這種讓觀眾深陷虛實的思考與幻想之間、難以自拔的敘事方式,恰恰是我們愛今敏,感受到他魅力的原因。莎士比亞曾在其著名悲劇《哈姆雷特》語錄中提到:「世上本無所謂好和壞,思想使然。」世上所謂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到最後,不過是不同的觀點與角度而已。

Koomen International Company Limited.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