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各地Boutique Hotel
酒店不需太豪華,但必須要獨特一點...
by men's uno TW
2016-08-22
旅行是個興奮的念頭,但能打開每個人感官的開關各異,對某些人而言飛機引擎聲很重要,對某些人而言逛小巷內選物店是必需,就編輯私心觀,大言不慚下定論,跟誰睡覺才是高潮點。自認不像Alain de Botton有那樣博學的體悟,有時候也只想充其量找個地方紓解一下生活在固定城市裡累積的束縛感,如果說好的藝術可以帶你神遊,那有藝術的酒店,就該是通往極樂世界的入口。
酒店藝術精品化
有種感覺,現在似乎什麼東西冠上藝術名諱,都能有個賣點,工藝技巧上,展現情感上,總之如果背景情緒有感染力,也倒不違背大英百科全書中對其長長的定義。說起酒店搞藝術,原因多少摻雜點兒現代人對美感要求的不斷提升,除討好異地與本地的時髦客之外,也滿足想24小時密集在眾名設計師及藝術家的作品中打滾的可能。以上均屬冠冕堂皇說辭,換個頭腦,學習總裁們快狠準勁,抓住自己的特定客層,才有大鳴大放出頭天。既然著眼點已放在藝術,勢必主要拉攏的不是帶著7歲小孩或是有70歲老人在上的客群(當然也很歡迎他們),順理成章,該是手頭較充裕,更認同享樂主義的這群80後、90後。首先理清個名詞:「Boutique Hotel」,這個由Steve Rubell於1984年提出,用來比較當時自己在紐約與Ian Schrager成立之Morgans Hotel(後來更成立了Morgans Hotel Group,MHG)與其他連鎖集團之酒店,就有如精品店與百貨公司的天壤之別,靠著其品位極佳的室內裝潢(當時由知名設計師Andree Putman操刀)及在當時獨樹一格的氛圍,也奠立了精品酒店的基石,而這樣有態度的想法,正巧與現在新興世代不謀而合。
設計至上
隨著脈絡,看看已從創始人易主之Morgans Hotel Group,一樣是設計師個案,於2014年創始於倫敦的Mondrian Hotel London At Sea Containers,則交出一時之選Tom Dixon,這個聽起來已經與別不同的設計師名字,也確實讓此酒店顯得非常不一般。運用設計師摯愛之黃銅材質,帶有工業未來感的金屬溫度,逛逛一樓Lazarides Editions Gallery,周末在內設小型放映廳Curzon看看電影,更是將其藝術感配合高人一等。而來自法國的雅高酒店集團(AccorHotels),2011年在本家Sofitel品牌下加入的Sofitel So,則是以與設計師配合的方式,將品牌對於生活藝術的執著加味,就第一間於Mauritius開設的Sofitel So Mauritius Bel Ombre,即是泰裔室內設計師Lek Bunnag跟日本設計師Kenzo Takada的天作之合。而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為主題的Sofitel So Bangkok及Sofitel So Singapore,則分別由Christian Lacroix、Karl Lagerfeld助其一臂之力。
連鎖效應
原意指處於都會區,房間數介於10到100之間的小型酒店,現在也可以泛指所有擁有此種風格類型的酒店,就連大型跨國酒店集團也紛紛趕上這股熱潮。令人印象深刻的,不得不提Starwood Hotels & Resorts Worldwide旗下的W Hotel。 1998年發跡於紐約的W Hotel,特點在於其切合都會潮人的時尚需求,前衛、新意的室內空間,釋放弛放能量,將各空間融入以W開頭的小巧思(例如游泳池叫作WET,門房服務叫作Whatever / Whenever),創造十足整體驚喜感。接續成功經驗,洲際酒店集團(InterContinental Hotels Group)接棒,Hotel Indigo於2004年開立於亞特蘭大。以酒店所在地之區域文化為優先,用壁畫及藝術品等等方式帶入客房及公共空間之中,在酒店餐飲選擇上亦加入了當地菜譜,強調本土精神。充分了解各路旅客的怕悶程度,品牌亦使出小心思,通過不定期更換背景香氛、音樂等,讓熟客也能有新鮮感。此時凱悅酒店(Hyatt)送上Andaz應戰。以古波斯文中「獨特風格」一詞為名,Andaz聚集了所謂藝術的號召力,2007年以倫敦的The Great Eastern Hotel作為濫觴,酒店標誌性之Andaz Salon一系列活動,合併文化體驗及創意之腦力激盪,增加市場能見度。不落人後的萬豪酒店集團(Marriott International),使出不忘初衷大招,聘請MHG開國元老Ian Schrager獻計,Edition Hotel就之誕生。姜是老的辣,早知道Schrager有這種魔力,能不著痕跡將人們很舒適地擺置於這樣的環境當中,也難怪要叫各路時尚人士趨之若鶩。除了倫敦、紐約、洛杉磯等大城,2016年品牌也將正式入主海南島三亞及曼谷。
終究關乎於時裝
如覺上述琳瑯滿目選擇,已夠難以抉擇,那再引述時尚二字入甕,保證也能讓人發瘋。正常狀況下都有人為了品牌收藏,若把全套精神融會貫通於酒店當中,除考驗品牌愛好者對其忠誠度,也順道為自身精品品牌延展(比如說做做香皂、室內香氛等等) 。當1927年Salvatore Ferragamo自異國歸鄉,也決定把佛羅倫薩列為其棲居之所。傾注家族對工藝、創意的熱情,開間飯店,製造人們與地方之間的體驗與回憶,第一座Portrait Firenze就在翡冷翠誕生。 Lungarno Collection,現有六處據點,將意大利文中Arno河邊的堤防小道用於名稱,因為相信那裡是文化、歷史的起源(也是但丁愛上Beatrice的地方),以鳶尾花為圖騰,帶著濃濃的托斯卡尼詩意。係出同國,無讓其專美於前,龐大產業下,Bulgari就原本香氛、Spa體系中深鑿,由Marriott International引路,2004年成立首家Bulgari Hotel於米蘭。意大利庭園靜謐,沉穩木質基調,與品牌一貫優雅感合拍,即將開幕的倫敦飯店與預計2017年將於上海、北京的拓展計劃,都再度展示其蓬勃上進心。看完始於意大利的精彩範例,不再懷疑各品牌對於「家」、「居住」等種種之詮釋(大概也跟意大利人的家族性有關),另一可準確佐證的,非Armani Hotel莫屬。由Giorgio Armani親自操刀(連服務的發想也是),2010年首間Armani Hotel於迪拜哈里發塔中現跡。實用、優雅,品牌關鍵詞羅列,珍稀石材、木質搭建,用低調將逼出奢華感精髓。專屬Lifestyle Manager服務(解決住宿間所有問題的管家),配置全球首間Armani / SPA於其中,貫徹意國大牌的氣氛。
沒店房也好
縱使任是品牌都想從你我生活的每個角落見縫插針,樹立形象,也培養粉絲,不管以何種方式跨足酒店,必定也有其潛在風險。倘若這般,如與既有酒店低調聯乘,如搭配一點設計元素,用上自家飾品,測水溫之餘,也做足宣傳門面。最近因為家具/飾於米蘭家具展上大放異彩的Bottega Veneta,操作套房,可說綽綽有餘。面向密歇根湖,Park Hyatt Chicago借地利優勢將湖景框入窗中,從沙發、角櫃、邊桌均由品牌一手包辦,特選皮質帶出的深淺卡其調性,放生天然中恰好。遊歷山水,從芝加哥回歸軸心意大利,Bottega Veneta曾經紐約的合作經驗,再度為St. Regis創作。傳說中坐落於戴克里先浴場上,St. Regis Rome亦有股帝王氣質,受到如此羅馬光輝啟發,品牌設計師Tomas Maier為其創造出萬丈光芒佳作。既然提到St. Regis,就不得不提及其於公園大道與55街交叉點佇立的St. Regis New York,除了Bottega Veneta與Tiffany等設計品牌套房外,也有一間Dior主題套房。以品牌工作室為靈感,還參照了巴黎Montaigne總店概念,挑高天花板、路易十六風家具,灰色主調,窗幔垂墜,俯視中央公園,從帝國之城心臟感受品牌風韻。清新婉約,要想來點兒追逐小細節的狂放,不如考慮The London West Hollywood,除了洛杉磯多元的街區文化影響外,一挪用倫敦二字招牌,就知其中一定藏著什麼寶。今年初甫重新修整的閣樓套房,由Gonzalez Architects與Richmond Design合力催生,公佈主旨Vivienne Westwood,亦是摻雜設計師本人意見合力完成(品牌為其特製地毯、掛畫等軟性裝飾物)。總面積約4,600多平方呎,進門即可被龐克女王的細節吸引,總體來說雖非想像中顛覆,但通過草寫紋路地毯(來自品牌「海盜」系列)、土星圖案抱枕,還是讀得出橫批「Let It Rock」中教母留下之驚世語錄。
文字 / Adrian Chen, Willis 圖片提供/各品牌, 葉怡蘭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