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的藝術品
「情感建築」以港為家

有時看見一些優秀的建築,會十分佩服建築師的匠心。除了外觀吸引之外,其實內裡還有非常多的學問,建築師還要顧及用料及風水等各方面。常人可能一時間不能察覺到其中妙處,但一經理解後,便更能明白當中的博大精深。建築師蘇子崴(Tszwai So)更以「情感建築」為理念,設計最適合當地人與文化的建築,並贏得了不少獎項與掌聲。就讓他為我們娓娓道來何謂「情感建築」吧。

 

建築師成長之路

蘇子崴畢業自香港大學建築系,隨後負笈到英國深造。他說,自己當初入讀建築系其實也算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因為他原以為建築系是一個理科的學科,誰知原來它更貼近文科,後來才慢慢培養起對建築學的興趣。他形容建築為一項藝術,建築物就是建築師的藝術品。被問到建築師最需要具備的條件是甚麽,子崴不是回答需要高超的藝術觸覺和創意,而是說需要一顆聆聽別人的心,因為這才可以構造真正的「情感建築」。

只從普通美學角度出發的話,子崴認為是遠遠不夠的。他最為推崇的情感建築,說白了就是「集體回憶」四字。他說以前在香港讀大學的時候,住在宿舍的三年間是一個非常快樂的回憶。雖然宿舍並非有任何非常特別的建築特色,但若然讓他從一些偉大建築例如巴黎鐵塔和宿舍兩者中作選擇的話,他會選擇後者,這就是情感建築的迷人之處。

子崴說自己每接到一個項目後,往往會花非常多的時間去做資料搜集,例如他曾參加了一個為紀念歐洲二十世紀專制政權受害者的布魯塞爾紀念碑設計大賽,他的作品名為《An Echo In Time》,在事前收集了當時受害人在行刑前向親人親筆書寫的信件、畫作和詩詞多達四萬封,然後將這些情感融入自己的設計當中,最後感動了一眾評審,贏得了比賽。 

 

感動白俄羅斯人的木製教堂

當談到自己最喜歡的設計,他選取了自己在2017年為英國倫敦白俄羅斯社區設計的第一座木製教堂。當時他親自飛到當地,與當地人進行交流,了解他們情感上的需要。原來現時居住在英國的白俄羅斯人的先輩,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已移居英國,到他們這一代已是在英國土生土長,只是在種族上有分別而已。子崴通過訪談和資料搜集,得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很多白俄羅斯人均被納粹德軍鎖在木製教堂內活活燒死,這對於他們是一個非常慘痛的經歷。在過往70年間,居英的白俄羅斯人一直也想擁有一間木製教堂,這已非單單是作宗教崇拜的用途,還有是心靈上的安慰。

子崴得悉後,便決定為這群白俄羅斯人設計一座木製教堂。他猶記得在教堂開幕當日,不少白俄羅斯人也有前來觀禮,甚至感動落淚。教堂保留最重情感的當然是木製元素,但子崴亦盡量保留了他們舊式教堂的經典元素,例如還原了希臘天主教教堂塔上的巴洛克式圓頂設計和太陽十字架,因為戰亂的原因,即使是親到白俄羅斯當地也鮮見這種設計,更多的是東正教的洋蔥頭圓頂,但其實前者才是他們一直信奉的教派。所以子崴這個窩心的設計勾起了白俄羅斯人的集體回憶,意義非凡。

除了情感建築外,這座木製教堂尚有其他建築特色,例如選用了不少環保物料,再加上設計的心思,令教堂用電量更少,達到環保功效。子崴坦言當時他也有掙扎是否選用近似「復刻式」的圓頂設計,因為建築界一向講求原創性和創意,並不推崇這類參照或還原歷史的設計。不要說得不到專家的青睞,甚至會引來批評,但他最後仍堅持以白俄羅斯人的情感為優先。最後這座木製教堂除了讓白俄羅斯人心靈上得到富足外,更為子崴贏得不少建築界的認可和獎項,使子崴對自己一直所堅持的「情感建築」理念更添信心。前文提及過的《An Echo In Time》便是子崴之後另一個情感建築的代表作。

 

 

 

「情感建築」回歸香港

在今年8月到11月舉辦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堅持「情感建築」的子崴將會與強調「以人為本」的華懋集團合作,雙方理念一拍即合,將會在接下來的雙年展帶領各位從荃灣出發,反思在數碼化都市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係,作品十分具本土性,也正好讓子崴重新認識這個他已闊別了多年的香港。

看到香港出了一位這樣傑出的建築師當然值得高興,何況子崴一直堅持的情感建築,也與香港的核心價值相近。他說若能為香港設計一個建築,他希望是一個公園或博物館之類的公共設施,能夠與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有關。不過由於他已離開了香港一段不短的時間,到真正設計時也需重新認識這個老朋友。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在香港見到子崴的作品。

Koomen International Company Limited.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