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級畫質
Sony RX1R III / PHOTO:Sony
2012年當全片幅無反相機α7系列尚未面世之際,SONY率先發表全球首部配備全片幅CMOS和整合式定焦大光圈鏡頭的RX1。要知道,如此輕便的機身能夠拍攝出質素與專業單反看齊的影像,對當時的攝影界是一大震撼,可是自2015年推出第二代後,Sony似乎將重心投放在可換鏡相機及鏡頭的開發。正當以為RX1系列就此終止,睽違十年,Sony卻在毫無預兆下竟然公佈將會推出第三代RX1R III!新一代沿用具備微距拍攝用途的蔡司35毫米 F2 Sonnar T*鏡頭,同時換上最新6,100萬像素背景式CMOS和Bionz XR處理器,並加入了多款來自α無反的人工智能自動對焦技術加強捕捉主體能力,改用新電池也令使用時間變得更長。唯一可惜,連拍速度只維持5fps,相信是廠商刻意把拍攝運動或野外生態的責任留給α無反系列,讓新機銷售對象鎖定喜歡拍攝人像或街拍的用家。
Leica Q3 43 / PHOTO:Leica
在Sony RX1推出三年後,Leica亦發表規格定位相若的Leica Q,雖然定價屬進取型,但因為影像質素與色調不遜於傳統M系列,加上Leica享負盛名的造工與光學技術,而且容易操控,成功為吸納一班初踏Leica門檻的攝影愛好者,其後還在十年內先後推出後繼機Q2和Q3、向M-P系列低調作風致敬的Q-P、專門拍攝黑白影像的Q2 Monochrom,以及目前最新型號Q3 43。「43」代表定焦鏡頭從Q3的23毫米改為更貼近人眼所看見的43毫米,讓用家以更真實自然的視野創作和避免作品出現畸變問題。此外受惠於CMOS的6,000萬像素,能夠透過影像裁剪功能模擬60至150毫米焦距,增加構圖的靈活性。若然是追求追求更廣角、更大光圈鏡頭,也可考慮同時上市的Q3。
延續經典
Ricoh GR IV / PHOTO: Ricoh
正當數年前人人在說「DC已死」、「市場被智能手機取代」,Ricoh GR系列卻是持續供不應求並掀起炒風的少數例子;因為經過多年發展,「GR」已非純粹拍攝工具,更成為了潮流界長青必備的時尚單品,甚至是一種「信仰」。相隔上一代GR III(撇除衍生型號IIIx和III HDF)已有六年時間,Ricoh宣佈GR IV將於今年秋季面世。機身設計與操作模式沒有太大變動,維持可放在口袋的尺寸,而內裡換上提升至2,600萬像素的APS-C格式CMOS和運算效能更強的GR Engine處理器,配合光學結構經改良的28毫米定焦鏡頭,預計影像質素進一步提升。新功能還包括五軸防震功能、兩款Cinema風格濾鏡、內置儲存空間由2GB擴充至53GB、支援影像更流暢傳輸至手機的2.4GHz/5GHz Wi-Fi,以及推出全新應用程式GR World等,而今代同樣會提供為影像產生光學柔化效果的HDF(Highlight Diffusion Filter)版本。不過準備換機的用家要留意,因GR IV將改用microSD記憶卡作為儲存媒體,所以要另備新卡了。順帶一提,今年亦是Ricoh GR從菲林相機踏入數碼年代的20周年。
功能主題化
Fujifilm X Half / PHOTO: Fujifilm
縱使面對手機的挑戰,Fujifilm是其中一間仍堅持推出Prosumer DC的相機品牌,X100系列固然是長期被熱捧的型號,擺脫同類產品笨重設計的1億像素中片幅型號GFX100RF,更是今年相機界話題之作。另一方面針對鍾情復古及菲林拍攝感覺的攝影新手,亦推出了以玩味先決的X Half。它的外觀與概念均參考自1963年面世的半格菲林相機Fujica Half,最特別是把1吋CMOS以直度形式裝嵌,一來模擬半格菲林相機的構圖方式,而且直度影像也適合現今社交媒體的分享方式;畫質未稱得上專業級數,但放在手機或網絡觀賞也夠用有餘。為了重拾傳統拍攝體驗,新機還加入了限制影像拍攝數量的菲林模式,用家只能靠光學觀景器構圖,每次需拉下撥桿才能拍攝下一張,完成後還要經專屬應用程式「沖印」才可得知影像的最終效果。
Canon PowerShot V1 / PHOTO: Canon
畫質以外,近年面世的Prosumer DC在功能上具備更清晰的定位,務求更符合不同用家的需要。Canon PowerShot V1是一部主打Vlogging影片攝錄的機種,不但可以輸出4K 30p影片和支援10bit C-Log3記錄,以及內置美肌和專為開箱片而設的產品示範近攝模式,亦考慮到實際拍片情況而設計機身,例如增設散熱風扇和多個通風口減輕長時間攝錄導致的過熱情況、在有限空間下提供各種連接收音咪和耳機等配件的端子、突出的手把能增加手持拍攝的穩定性、讓構圖更靈活的翻揭式螢幕等,隨機還附設防風咪罩,有效阻隔風噪雜音透過機頂的收音區域記錄在影片裡。就算不經常拍片,1.4吋CMOS所提供的靜態影像質素,以及16至50毫米變焦鏡頭的實用性,也令它成為「旅行機」的選擇之一。
延伸閱讀:量產型相機Leica I 誕生100周年|專訪Leica Camera公司監事會主席 Dr. Andreas Kauf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