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魔法
PHOTO / men’s uno HK
與Vanora對談,少不免提及最近期上映的 iPhone拍攝作品《淺淺歲月》,電影以四部iPhone拍攝,以紀錄片一般的方式呈現淺淺歲月中的生活片段。「這些小小的鏡頭像誠實的日記,記錄下最不經意的顫抖與微笑。當iPhone的鏡頭無聲地對準我時,那種被凝視的壓迫感突然消失了。」Vanora輕輕轉動著手中的咖啡杯,回憶在《淺淺歲月》片場的奇妙體驗。「傳統的大型攝影機總會提醒你『正在被拍攝』,而這小巧的裝置,卻讓表演回歸到最本真的狀態。讓我放鬆不少。」
表演即生活
PHOTO / men’s uno HK
Vanora 進一步提到《淺淺歲月》中與葉童的合作,這段經歷讓她對表演有了全新的體悟。「葉童老師用她的專業示範了甚麼是『渾然天成』的表演,」她回憶道。「真正打動人心的演技不是靠技巧『演』出來的,而是從生活的土壤裡自然『生長』出來的。就像葉童老師在片場等待拍攝時,那種全然的專注與沉靜,不是刻意營造的狀態,而是數十年表演生涯積澱下來的內在節奏。」Vanora 認為這種將日常細節轉化為表演養分的能力,正是新生代演員最需要學習的功課。「葉童老師站在攝影機前的那份從容,不只是與生俱來的天賦,而是用時間和專注打磨出來的專業素養。」
框架
人生在世,每一天都是學習與成長的過程。「雖然我是演員,但不代表隨時有機會演戲。」Vanora 學會了在等待中裝備自己,並珍惜每個得來不易的機會。早在演藝學院時期,Vanora 就被選中參演畢業作品《點解去咗莫斯科?》,並在劇中一人分飾四角。《點解去咗莫斯科?》是一部風格鮮明的荒誕喜劇,對 Vanora 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我常被說太認真,所以覺得自己演喜劇可能不好看。」她回憶道。但指導老師陳淑儀的信任,給了她突破自我的勇氣。「原來我也可以好笑,可以演喜劇!」這次經歷不僅打破了她對自己的限制,更讓她明白演員不該被既定框架束縛,而應勇於嘗試各種可能性。
截然不同的維度
PHOTO / men’s uno HK
演過電影又演過舞台劇,Vanora又較喜歡哪種形式的表演? 「舞台劇和電影根本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維度,」Vanora以親身經歷生動詮釋舞台劇與電影表演的本質差異。「在能量表現上,舞台劇需要『放大』自己,因與觀眾距離較遠,我必須透過肢體、聲音和表情的張力,將情感傳遞至最後一排。在劇場裡,你的每一個眼神、手勢,甚至是呼吸的節奏,都要經過精密計算,卻又不能讓觀眾覺得你在『演』。」Vanora如此形容。「電影表演更講究『收』。鏡頭會捕捉到最細微的肌肉顫動,甚至是一瞬間的遲疑。任何誇張的表情都會顯得虛假,你必須讓情緒從內而外自然流淌。」
舞台劇是「一鏡到底」的藝術,演員必須在當下完成所有表演,沒有NG的機會。「每一場演出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臺詞一樣,但當下的情緒、觀眾的反應,都可能改變整場戲的節奏。而與觀眾的關係也大不相同。在劇場裡,演員與觀眾的互動是即時的、雙向的,你能聽到觀眾的笑聲、嘆息,這種能量會影響你的表演。而電影的觀眾是『隱形』的,演員必須在孤獨中保持真實。」
演員的使命
PHOTO / men’s uno HK
談作品、談表演、也來談未來。Vanora望向工作室外遠處的海平面,忽然感性起來。「表演是一場永無止境的自我解剖。」對她而言,每個角色都是一面鏡子,既映照劇本中的「他」,也反射出演員內心的「我」。「最好的表演,不在於讓觀眾看見甚麼,而在於讓他們想起甚麼。」Vanora 放下手中的咖啡杯,目光溫柔而堅定:「你知道嗎?生活總有裂縫,但正是這些縫隙,讓光得以透入。作為演員,我們的使命或許就是成為那束光,去照亮觀眾心中那些沉睡的記憶與感受。」
短短半小時的對話中,Vanora實在地表現出對於表演藝術的熱愛。她相信真正的表演是生活的延續,而她的使命就是讓觀眾在虛構的情節中,照見自己生命中的裂縫與微光。
STARRING / Hui Yuet Sheung
PHOTOGRAPHY / MATT HUI
STYLING / VERA CHENG
TEXT / CHRIS 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