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為何荷里活一向輸出大美國主義,但近年這些主旋律電影當中想滲透的意識,愈來愈弱?
主旋律電影出產大國
如果站於一個外國人的立場去看美國的話,就會發現,一直以來美國人對自己擁有的一切,特別是他們的「祖國」,都百份百的自豪,於是以文化產物向外國弘揚這份訊息,有著一點點「益街坊」心態。然而在電影之上,這些充滿美國特色的主旋律電影,就是最能代表美國文化界別向全世界送上的這份「小小心意」。
有人認為像中國或前蘇聯等計劃經濟的國家,才會有主旋律電影,即是我們所講,在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所拍攝的樣板戲,還有如《厲害了,我的國》等洗腦式唱好祖國歌功頌德紀錄片。雖然近日大家睇《戰狼II》、《紅海行動》睇到高扯五星旗,但其實美國才是主旋律電影出產大國,而且不用國家體制去支持,一般的私營電影公司也會自發性製作,同樣地,拍畢後又不用政府去安排上映及指示群眾入場,一切又可以順其自然的由市場模式去自由發展,成為一個獨有的類型片種,使主旋律電影成為賣座大片,當中主角會被塑造成模範人物,以弘揚製作人所深信的價值精神。
最有效維穩藥方
又究竟為何要製作這類型「自high」式電影?其實當在國家水深火熱之時,就是最需要維繫這份國家精神的時候。所以在戰爭一觸即發之前,或是結束之後,就是主旋律電影的大豐收之時。在開戰之前,國家人民需要團結,槍口一致對外,一旦戰事真的發生,就要準備為國家作出任何程度的貢獻,所以當時愛國者人數愈多愈好。於是在30、40年代,不論英美聯軍或是納粹德國,都不停的製作宣傳電影,現在再看這些影片,其實是拍攝風格非常扎實的紀錄片。而到了一場戰事結束之時,一批又一批意志高昂的軍人返回國家,他們卸下盔甲後頓時變為失業大軍,由國家英雄變成游手好閒的loser,此時電影也成為了他們的精神解慰劑,特別是看到主角深入敵陣打敗奸徒,大快人心之餘,又可以讓退伍軍人們回想起當日他們為國效力的光榮歲月,提升自我士氣,社會問題亦隨之減低,主旋律電影不僅是「自high」,也不僅是娛樂,是控制當時社會安全的一道維穩藥方。
所以美國最多主旋律電影的年代,就是70至90年代這20年,不論是早期的以各大小戰爭(甚少講越戰,因為打輸)為主題的大製作,還是西部背景、牛仔主角的保家衛國拓荒電影,套路雖然不同,但背後意義都是明確的、方向一致的。一直到80年代,《Top Gun》、《Rocky》及《First Blood》,重新打造了冷戰時代的美國英雄新形象,就是擁有外型吸引、身手不凡的白人軍人,延續了西部片以寡敵眾、以小勝強的典型英雄故事,把當時列根執政時的野心,統統在電影劇情中反映出來,藉此企圖拯救因越戰的失敗,全國陷入崩潰的精神價值,結果是,不只是洛奇在戲內砌低蘇聯佬,戲外蘇聯跟整個東歐鐵幕都齊齊冧檔。然後到了90年代,蘇聯這個假想敵都跨了,荷里活製片人就將敵人轉變成地震、海嘯、隕石撞地球等天災,還有外星人侵略地球,實行永續美國人打救世界的神話。
暴走到盡頭
個人認為近代最後一齣「暴走式」主旋律電影,是2000年由Michael Bay執導的《Pearl Harbor》,原因除了是對這類作品看到有點疲憊外,還有2001年發生了911事件,國民頓悟到你在電影中如何強勢如何無敵,吹到大一大其實不堪一擊,一篤就爆,現實弄得如此糟糕,再加上之後的反攻阿富汗的進退失據、拖拖拉拉,入侵伊拉克又給踢爆是另一場霸權延伸的鬧劇,不少人開始對喬治布殊政府的所作所為進行徹底反思,除了選出了一位思想較左翼的奧巴馬總統外,也把不滿放進荷里活影片中,於是將坊間流傳的陰謀論再加入無限幻想後搬上銀幕,所以雙面間諜、自設陰謀、上司其實係奸細等「神又係你鬼又係你」,揭破政府種種黑幕的劇情一齣接一齣,社會大形勢如此,片商還是想賺錢,以主旋律電影去引導國民去愛國愛既然沒市場,那就不如拍另外一些能吸觀眾的題材。
除此以外,故事千篇一律,欠缺驚喜,人物角色描寫之單調平面,永遠的完美無缺發揚英雄主義,也是導致主旋律電影的漸漸不受歡迎的地方。對的,現在人們仍然是喜歡英雄,不過對英雄的包容度卻是比以前更大,即是英雄也可以表現出與普通人一樣的情感,即使在角色性格上有瑕疵觀眾也能夠接受,反而從前80年代最想出現的,由外到內都是完全perfect的英雄太離地,太抽離現實,在現代社會來說已經是完全脫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