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在古著的驚喜中
不少人將「古著」與「二手衫」劃上等號,但其實兩者並不盡相同。古著源自美國勞動階層,當年他們要求衣服要夠耐穿,選用的物料、功能亦自然更好。因此,古著比一般二手衫更注重品質。美華氏為「古著」定下製造期需超過25年的標準,所以店中衣服大多都充滿年代感。
處理古著的工序繁複:貨品一大批到店後,要先逐件衣服評級、檢查有否破損,然後全部送去乾洗、燙好,再重複檢查。若有破損,就交予店舖的裁縫師傅修補。雖然處理過程繁瑣,但Jacky仍十分享受:「從前逛古著店時,已很喜歡那種尋寶的感覺。現在仍很期待每次貨櫃到港,因為開貨時,總能找到令人感到驚喜的古著。」
40年代的牛仔外套、二戰時期的軍褸⋯這些充滿年代感的服飾,不時藏在貨品中,令Jakcy感受到跟小時候一樣的尋寶快感。神秘且滿載歷史痕跡,大抵就是古著最吸引人之處。
延伸閱讀:「我不會將創作視為一項工作,它是我的興趣」|專訪本地新人組合惡夢扭蛋成員Higgo Raj與Dayze
跨年代的火花
2000年代初,美華氏推出首個古著改造品牌「FIRST EDITION」,起初旨在改造不合香港及亞洲人身型的古著:「部份美國古著尺寸偏大,對香港及亞洲人而言,可能較難駕馭。但這些古著的品質仍然很好,因此便萌生出將它們改成適合我們的單品。」
由一開始改小恤衫尺寸、將牛仔褲改窄、改短、潑墨、加入拼布工藝⋯團隊後來著手研究時裝知識,發掘到古著更多的可能性。「現在我們會將一條牛仔褲變回牛仔布,再將部件以拼布工藝製成新的單品。」店中最熱賣的拼布 kimono,亦是用同樣技術製成,吸引不少古著愛好者慕名購買。
與其經常與人『撞衫』,不如找些獨特且舒服的服飾。
將這些本身有機會淪為廢物的古著,搖身變成潮流單品的幕後功臣,原來是一群裁縫姨姨。自7、80年代香港製衣業最蓬勃之時,她們已開始以此維生。憑著豐富的經驗,加上創意,她們與美華氏團隊擦出令人驚喜的火花。
「當然,我們會就每件單品的設計提供很多意見,但我們不會規限她們如何設計、縫製。有時候,她們亦會主動提出可以加入哪些元素、哪個部位可以加入甚麼細節⋯我們會透過討論,盡量令每件服飾都造得獨一無二。」兩個世代的人思想碰撞,造出一件又一件絕無僅有的翻新古著。
新世代的舊式潮流
近年越來越多年輕人「入坑」古著。對於古著店湧現的現象,Jacky認為原因之一是社交媒體興起:「越來越多人在Instagram上開店,可能是賣自己的二手衫,或是搜羅泰國的復古衣物,令古著好像成了流行趨勢。」加上近年快速時裝熱潮減退,或令大家開始厭倦一式一樣的衣服:「與其經常與人『撞衫』,不如找些獨特且舒服的服飾,相信這也是大家接觸古著的原因之一。」
相信不少人在發掘個人衣著風格時,都經歷過繳交大量「學費」的時期。問到Jacky有甚麼建議給「古著新手」,減低他們買到不合自己衣服的機會?他就建議大家先做好資料搜集:「首先要想清楚自己想買甚麼。以T恤為例,復古T恤也有很多種類,例如band tee、animal tee、tie-dye、諷刺時弊的款式⋯所以建議大家先做好資料搜集,多了解背後的歷史及自己的喜好,才決定從哪個類別入手。」玩古著,除了看款式,衣服背後的故事同樣值得留意。 深入了解它們的歷史,就會發掘出有趣及值得收藏之處。
千禧年代古著風潮過後,Jacky有感古著難以登上潮流尖端,卻永遠不會被淘汰:「每一季新興的流行時尚,其實都不難從中發現古著元素,例如最近流行的loose fit剪裁,同樣源自80年代。」 既然如此,Jacky 對古著發展又有何期望?他笑指只能以平常心面對:「沒想過古著日後會如何發展,但希望喜歡古著的人會繼續鑽研,我們亦會不斷研發更多remake的新設計。」
潮流是個大循環,古著亦如是。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始終有些舊事物,值得我們繼續關注、沿革其中創新求變。
TEXT / CHERRY LO
PHOTO / 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