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冠之下 林宣妤 Serene Lim

林宣妤 Serene 的演藝之路始於選美舞台,卻未止於后冠之下。從國際中華小姐的鎂光燈下起步,這名天生慢熱的女孩經歷了一段不為人知的成長歷程。面對行業的質疑與自我的迷茫,她選擇用最真實的方式面對挑戰,最終在表演中領悟到「活在當下」的真諦。如今褪去選美光環的她,學會了在寂靜中聆聽內心的聲音了嗎?

選美光環

那個后冠是她夢想的起點,也是無數個夜裡輾轉難眠的根源。2017年的國際中華小姐競選,對Serene而言不僅是一場比賽,更像是一場與自己的漫長博弈。站在璀璨的舞台上,她微笑著,卻無人知曉那份藏在華服之下的顫抖,也背負外間不能理解的壓力。「剛入行時,我對一切都感到陌生,選美標籤帶來很大壓力。外界對這個身份常有質疑,我也常懷疑自己,總覺得還沒準備好就得迎接挑戰。」生為天生慢熱的靈魂,選美舞台的喧囂幾乎將她淹沒,但就在幾乎要放棄的邊緣,她看見了鏡中那個不甘認輸的自己。「參賽第一周時,我真的有過放棄的念頭,但因為不想半途而廢,咬緊牙關堅持下來。」那一刻的覺醒成為她演藝路上最重要的轉折。她開始學會在鎂光燈照不到的角落裡,一點一點拼湊真實的自我。

 

「剛入行時,我經常害怕說錯話、得罪人。我選美出身,自然擔心會被觀眾落下花瓶的標籤。但如今我釋懷了,因為我知道藝人無論做甚麼,總有機會接受大眾的批判,而關鍵只是在於不讓這些標籤定義自己。」現在的Serene,談起過往已經雲淡風輕。那些曾經讓她畏懼的標籤,如今都成了她獨特的印記。「我發現只要全心投入自己熱愛的事,認真學習和成長,心態自然會變得更開闊,也開始不會太在意大眾的聲音。現在的我更懂得尊重自己、珍視自己,也更專注於內心的成長。」Serene的蛻變不僅僅是從怯場到自信的轉變,更是將自我價值從外在認可回歸到自我認同。「現在站在鏡頭前,我不再急著證明甚麼,而是專注於當下的每個瞬間。就像花瓣終於學會按照自己的節奏綻放,不需討好誰,也不需解釋甚麼。」 這條從迷茫到自在的路,她走得很慢,但每一步都踏得無比堅實。

 

我的表演修行課

回望在香港TVB的那三年時光,Serene用「拘謹」二字為這段重要的職業生涯下了註解。「那時候的我比較拘謹,與人相處也小心翼翼,整個人的狀態都是緊繃的。」她回憶道。TVB以其高效、工業化的製作體系聞名,這套體系能快速鍛煉出新人的適應力和專業素養。然而這種高度規範化的環境,有時也意味著表演更像是一道精準的工序。「在TVB,表演方式比較規範,這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演員之間那種自由即興的交流。」她坦言這種「機械化」的表演模式曾一度讓她懷疑自己對演戲的熱愛是否依舊。「那時候演到都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好像失去了樂趣,只是一種機械式的模式。」

 

療癒的力量

當Serene結束TVB的合約回到馬來西亞,迎接她的是一場持續近一年的心靈迷霧。「那時候我每天都在質問自己:究竟還愛不愛表演?」她回憶起那段時光,聲音裡仍帶著當時的彷徨。「我發現在鏡頭前變得機械而麻木,每一個表情、每一句台詞都像是經過精密計算的程序。表演最珍貴的『真』,在我這裡消失了。」在幾乎要放棄的邊緣,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拯救了她。「有一天我突然明白,問題不在於表演本身,而是我與表演的關係已經扭曲。我把自己當成了一件工具,而不是一個創作者。」正是這個覺醒的時刻,讓她重新踏上了瑜伽墊。在這項古老的身心修行中,她找到了療癒的契機。「瑜伽教會我的最重要一課,就是不再用片約多少、戲份輕重來定義自己的價值。」隨著呼吸的節奏,她學會了與內在的自我和解,「在靜默中,我聽見了自己真實的心跳」。這種轉變悄然重塑了她的表演方式,帶來了一種由內而外的平靜與力量。「現在的我能夠真正放下外界期待的包袱,在鏡頭前全然地活在角色的當下。就像在瑜伽中學會接納身體的每一寸起伏,在表演時我也學會了接納角色的一切情緒。」從迷失到重生,這場低谷中的修行讓她領悟到:真正的表演藝術,始於對自我的真誠面對。當鎂光燈再次亮起,鏡頭前的她,眼中不再有迷茫,只有沉澱後的清明與堅定。

 

和解在後

離開電視台的製式化流程,Serene以「如鳥歸林」形容這一決定:「不是否定過去,而是終於能按照自己的呼吸節奏飛翔。現在覺得真的很不同,我可以和對手建立聯繫,那種感覺是無法比擬的。」這種鬆弛感讓她更能沉浸在創作的純粹快樂中。她分享了她現在的表演哲學:「演戲能把我帶回當下。你不會去想未來或過去,不會預設自己該有甚麼反應,而是專注地活在角色裡面。」這種「活在當下」的狀態能讓Serene在有限的框架內找到與角色深刻的共鳴,享受每一次表演最初始的悸動。這堂課讓她真正學會了如何與表演共處,如何與自己和解。

 

怪物

 

「我想撕開所有標籤,觸碰那些被社會藏在陰影裡的人性。」Serene談及未來想挑戰的角色時,眼神銳利而專注。她特別提到《絕命毒師》中亞倫保羅的角色:「那個角色最打動我的不是他的罪行,而是他在罪惡感中的掙扎與脆弱。人性最迷人的從來不是非黑即白,而是那些灰色地帶中的顫抖與光芒。」她渴望詮釋跟蹤狂或殺人犯這類邊緣角色,並非追求獵奇,而是源於對人性的深刻好奇:「這些角色背後往往藏著社會忽略的故事。作為演員,我的使命不是批判,而是理解——理解每隻『怪物』背後那個受傷的人。」她將表演視為一種理解世界的獨特途徑:「每個角色都是一面鏡子,讓我看見自己未知的面向。飾演跟蹤狂時,我可能發現自己內心的執念;詮釋殺人犯時,或許會觸碰到從未正視的憤怒。」

 

未竟之路

夜幕低垂時,Serene輕聲說出最後的願景:「或許有一天,當觀眾看著銀幕上的『惡人』時,眼中會閃過一絲理解的光。那瞬間的共情,就是所有表演者追求的神聖時刻。」或許這場追尋的旅程,注定沒有終點。但未來的路,Serene已不急於追逐榮光,她只盼在每一場表演中與觀眾共享瞬間的共鳴,這已足以照亮她人生的無盡旅程。

Koomen International Company Limited. 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