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散出驚喜
PHOTO / 受訪者提供
一般人的「散步」,或許就是在晚飯後到住所附近的固定路線走走;自稱是「路痴」的Hiuman,卻喜歡漫無目的地在社區中遊走:「有時我會刻意不去走日常走過的路,而是特地穿過一些小巷或小徑,就會有不少新發現。」為了發掘更多特色店舖,Hiuman甚至改變生活習慣,連買汽水也會刻意光顧沒人認識的小店:「會否可以從消費模式改變,讓他們維持經營下去?」
易手裝修前的百好冰廳 (PHOTO / 受訪者提供)
正因如此,Hiuman往往能在老店消失前記錄下它們最真實的面貌:「很多照片可能是我在日常光顧時拍下,只是他們消失後我再拿出來。畢竟如果在他們快將結束時才去拍攝,那時已不是他們平時的模樣。」
《香港遺美——香港老店記錄》(PHOTO / 受訪者提供)
相比起走懷舊路線「話當年」,Hiuman認為「香港遺美」反而予人嘗鮮的感覺:「我的讀者大多都是二、三十歲,他們或許未曾見過專頁內的事物。我的最後一次到訪或記錄,就是其他人的第一次。正正是因為這個『第一次』,令他們日後能更留意同類型的店舖或事物。」除了停留在「同溫層」外,Hiuman最近亦致力舉辦不同的中小學活動,希望讓不同年齡層的人也能學會欣賞及接觸這些具有價值的事物。
另類博物館
二級歷史建築的安老院 (PHOTO / 受訪者提供)
記錄老店歷史前,Hiuman亦喜歡不時探索城市中的廢棄建築:「我很喜歡在一些建築物內探索香港人從前的生活歷史,了解他們的生活模式。不論是大澳蜑家人棚屋、圍村人的圍牆、殖民時代的西式建築、唐樓⋯⋯這些建築也是一種文化載體,讓我可以思索其故事。」Hiuman感嘆,有時得知部份有紀念價值的建築,在她能接觸前已經清拆,她也會冒出「如果我能早點出生就好了」的想法。
已局部拆卸的影城(PHOTO / 受訪者提供)
如果真的能時光倒流,Hiuman又會最想哪個到訪過的廢墟,仍處於繁華之時?她分享了帶她進入廢墟世界的本地昔日影城:「裡面的範圍大得像一個社區,花一整天也逛不完。你能在裡面了解到整部電影的製作過程:廠景、服裝部、報新聞、擺放封存錄影帶和文件的地方,建築物本身亦充滿於當時而言十分破格的bauhaus建築元素。」
PHOTO / 受訪者提供
Hiuman形容,雖然廢墟內早已沒有任何人存在,裡面的物品亦不如博物館附有解說,但仍讓人有種身在博物館的感覺。本身從事文化推廣工作的Hiuman,寄語大家珍惜日常仍能看到的舊事物:「而非等到它們成為冷冰冰、沒法互動的展品時才感到可惜。」
主教山(PHOTO / 受訪者提供)
近年香港常說要保育、活化,偏偏不少具歷史價值的建築都不敵時代巨輪,面臨清拆命運。雖然廢墟探索圈子其中一條守則是「不能公開廢墟位置」,但的確有不少建築因此而開始受到公眾關注並得以保留。只是,到底怎樣才是成功的保育?「發展與該地區的聯繫,也不能完全脫離它原本的敘事脈絡。」
60年代開業的樓上牙醫診所(PHOTO / 受訪者提供)
Hiuman以大館作例子:「雖然它的確加入了商業元素,但至少仍具教育部份,例如設有gallery展示它從前是監獄、警署。不少人也會覺得一些建築物活化後,好像有種面目全非的感覺,但無奈現行的規例下,難以完全維持建築物原貌。」她補充:「但可以的話,能否將來對這些建築作出部份豁免?那可能會比較好吧。」
延伸閱讀:幸福的「不歸路」|專訪界限書店店長Minami
廢墟也有生命力
已拆卸的軍營(PHOTO / 受訪者提供)
在網絡上搜尋廢墟,結果往往會夾雜著相關的靈異故事,就像「學校前身總是亂葬崗」的都市傳說,丟空多時的廢墟亦不時被視為「靈探勝地」。但Hiuman鏡頭下的廢墟,卻鮮有陰森蒼涼之感:「可能是因為我拍攝的廢墟有陽光,你不會覺得它是一個死氣沉沉的地方。」就連纏繞廢墟的植物,在Hiuman眼中也象徵著生機:「雖然植物有時會令建築物的狀況變壞,但我卻看到了生命。當人類退場後,就到植物進駐、吸引蝴蝶及其他昆蟲。所以我拍的廢墟從來不會陰森恐怖,反而想呈現出溫暖的感覺。」
於十月底搬遷的醫館(PHOTO / 受訪者提供)
人們總喜歡將廢墟內的事物聯繫恐怖故事。雖然廢墟看似永遠停留在被丟空的那天,Hiuman卻有另一種看法:「假如你幻想那個地方曾經的生活故事時、嘗試回想從前的人是如何努力地在這裡建立自己的家園和事業,其實那段歷史不會讓你聯想到靈異、鬼怪的事。」
《香港遺美——香港老店記錄》(PHOTO / 受訪者提供)
Hiuman最後指:「當你對萬事萬物都抱有感恩的心、以欣賞心態去看待這些事物時,拍出來的感覺也會有所不同。」只要換個角度,就算是看似了無生氣的廢墟,其實也可以是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
延伸閱讀:遊走於黑白之間|3本日本現代主義攝影師杉本博司必欣賞攝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