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最初
娛樂產業的運作模式確實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從前無數人想入行卻苦無門路,但社交媒體的出現令每個人都獲得機會,「金子總會發光」,只要經營好網絡上的內容與形象,自然會有人拋出橄欖枝。Edison莊康華對這點深有體會,從而談起最初的經歷:「現在的經理人是我的中學同學,最初是她邀請我出鏡拍攝短片,本來我對鏡頭很敏感,都是經過一次次的上鏡才適應。」
這二人組本著無窮的衝勁不斷製作創意短片,漸漸積攢起一個粉絲群;及後他在一次酒店活動兼職時,恰巧遇上藝人公司招手,便順理成章入行。他接續表示:「在這年代,方法是自己主動覓尋的,可以透過網絡自我展現,讓大眾看見你的才能,而非單靠人際關係或者求別人提供機會。」偌大的網絡上,競爭自然龐大,亦會無端出現抨擊,Edison直言心態強大是不可或缺的特質,但最初他亦想過放棄:「最初我曾怪責過平台演算法,但後來確實發現有許多位置沒有做好,譬如最初的確不會在意妝髮,但原來專注細節觀眾會看見,他們樂於看見創作者進步與變好的過程。」拍片對他的個人成長亦獲益良多,可別以為高大帥氣一定自信滿滿,Edison分享自小家人非特別熱衷社交,他自然也比較內斂不善辭令,對談時亦傾向藏起自我。哥哥不斷鼓勵他作出嘗試,兄長無窮的能量是他最初獲得勇氣的理由,言談間亦屢屢感受到他對哥哥的感恩。
新世代男神?
「出道尚不足半年的Edison,憑藉高大陽光帥氣的外型旋即獲各大廣告商的青睞⋯⋯」類似形容重覆出現在Edison的報導之上。他首先感謝品牌願意接觸新人並了解他的想法,但笑言「靚仔」只是見仁見智,又指日常的自己與幕前大相逕庭:「平日我都是帶cap帽走後門、每天走同一條路的人。其實我自覺性格比外型吸引,我與任何人皆可以大聊特聊,對著街邊伯伯我也很喜歡與他們聊天。」
在大家眼中,他與外型同樣帥氣的Jeffrey魏浚笙成長軌跡驚人地相似,想當然各大媒體亦將他倆比較。他坦言從來不喜歡與別人相比,也認為Jeffrey是不可複製的:「人比人比死人,我更希望專注在自身之上。時代背景與Jeffrey的成功密不可分,當時Viu TV拍攝許多真人騷,讓許多素人有機會在幕前曝光,疫情時亦有更多香港人關注本地藝人。」他續指:「每個人成功都有部份運氣,可能我與Jeffrey有50%相似,但這不代表機會理所當然的到來,說到底一切還得靠努力換取。」
輸出正能量
Edison的曝光與短影片離不開關係,但社會對此類型創作充滿歧視目光,輕則言之無內涵,偏激者更認為「看壞腦」。原因在於短影片製作成本下降令數量增加,要在此影片鴻流脫穎而出,嘩眾取寵是最直觀有效的方法。Edison承認為了吸納粉絲,偶爾也會拍攝一些無聊影片,但最終目標從來是輸出正能量與價值觀予觀眾:「品格是重中之重,不然獲得剎那的注意亦只是轉瞬即逝,上年接觸到心理學書《被討厭的勇氣》,對我有很大影響,發現所有『做不到的事』只是被自身想像限制,希望更多人認識的同時,能夠成為啟發別人的人。」此想法延伸至他社交媒體取名「海大樹」一脈相承: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他正正希望予人包容正直,心胸廣闊的感覺。在社會年輕一代普遍彌漫一股愁雲慘霧的時候,Edison說到此話時略帶幾分腼腆,任旁人聽到此般志向都會有些詫異,但如此旺盛又罕有的正能量確實別有一番魅力。
挑戰
有些人說「素人」們不過把網絡影片當跳板,最後都只是想當演員、歌手拍廣告賺錢。入行後Edison沒有放下社交媒體的經營;除卻影片本身的價值,他表示「挑戰自我」是當中最重要的情緒價值:「每一次思考籌劃拍攝,確信那影片會爆紅,這種挑戰自己做到最極致的精神,我相信放諸任何地方都適用。不只單憑滿腔熱血,還有不斷的資料搜集、分析觀眾愛看的影片類型、學習最新的AI軟件。」Gen Z成長於網絡世代,最不缺乏學習資源,只消輸入關鍵字,相關教學唾手可得,亦造就Edison相信沒有做不到的事,只需找到合適的法門。他更相信「自我中心」是幕前最重要的特質:「以往『自我中心』可能是負面詞,但我觀察到新世代都很願意花時間探索自我,尋找最合適的風格而非單單跟隨常態。當你願意經營自我、打造屬於自己的品牌,我覺得距離成功已走了一半。」
許多新生代談到未來都有無窮想法、想幹一番大事,但接下來Edison首先希望能夠成為演員並參演一齣愛情片,演繹屬於當代年輕人的愛情故事,感染別人。由最初至現在乃至未來,他的「宏願」都是娛樂大家;至少當看到海大樹,你我心中都會劃過一絲幸福感。
PHOTOGRAPHY / KEN LEUNG
STYLING / CHARLES WONG
MAKE-UP / AMY LEE
HAIR STYLING / DENNIS TSUI
TEXT / COSCO YIM
WARDROBE / CELINE、EMPORIO ARMANI、FENDI、LOUIS VUITTON
延伸閱讀:朴所羅門:就算有不足之處,但因為已盡了力演出,所以也不會為某個角色而感到可惜或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