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陀錶、不用上鏈到離開地球也可使用!細數腕錶歷史的7大創新
「只要有夢想,凡事可成真。」這不只是一句廣告宣傳slogan,更是這眾多為改善生活而努力不懈的人的背後動力。縱然鐘錶基本原理,由兩個多世紀發明沿用至今,當中經過不少錶匠為我們願望成真,把傳統設計優化,再加入一些天馬行空的想像,才成為現在你我手腕上的錶作。
腕錶歷史的創新 1:把錶佩戴上手
在上世紀初之前,男人們都是只用懷錶,腕錶是設計給女士們作首飾次用。在1904年,巴黎錶匠Louis Cartier的好朋友,巴西飛行先驅Alberto Santos-Dumont向他抱怨,說當他要用雙手操作飛行器時,無法由口袋取出懷錶來閱讀時間。不久之後,Louis設計出一枚腕錶原型,可以以皮帶將時計固定在手腕上的「腕錶」,1911年,腕錶以Santos為名正式發售,一體化的錶耳設計使這枚腕錶成為首款現代男士腕錶,這設計徹底改變了歷史,由懷錶時代走進了腕錶時代。讓人們更能輕鬆自在地讀時。這枚誕生在20世紀初的系列,迄今已成為製錶歷史最悠久的標誌性傑作。
腕錶歷史的創新 2:能在漆黑閱時
最早的夜光材料是使用硫化鋅。這物料本身不會發光,只具有磷光特性,即是要在光線照射後得到激發之後,先可以發出一定時間的光,不過硫化鋅的衰減速度很快,在黑暗中一會兒,光線充會慢慢減弱。1898年,波蘭籍科學家居里夫人發現了一類新元素鐳(Radium),Panerai就將這物料應用到產品之中,並於1915年申請了專利,名為Radiomir。當時沒有人知道鐳的高放射性是對人有如此大傷害,Panerai就著手研發另一種夜光物料,在1949年,品牌又再申請了一種名為Luminor夜光技術專利,這種夜光效果是利用氚(Tritium)這種氣體製作出來,雖然也有放射性,不過害處就沒有鐳般厲害,但在佩戴時還是會受到極微量的輻射危害,不過將錶脫下來,就沒有直接輻射了。
腕錶歷史的創新 3:可不用手上鏈
1770年瑞士的Abraham-Louis Perrelet發明了自動上鏈的懷錶,其設計是以360度旋轉的自動擺陀帶動上鏈輪系,這與現今的常見設計接近,不過當時懷錶是放在口袋裡的,不像腕錶時常佩戴在手上,可常隨著手部動作變換角度進行上鏈,所以當年沒能普及。直到1920年代初,手錶的自動上鏈裝置才再度受到重視,英國製錶師John Harwood於1924年發明撞錘式的自動上鏈系統,擺陀可作180度旋轉以為發條上鏈,雖然此項專利設計只是介乎於手上鏈與自動上鏈之間的過渡設計,雖然這上鏈效率比較低,但始終也算是實現腕錶自動上鏈。而到了勞力士在1929年申請的專利技術,才突破了撞陀的局限性,研發出360度轉動擺陀上鏈系統。
腕錶歷史的創新 4:最頑強量產款式
勞力士創辦人Hans Wilsdorf的製錶原則及堅持,是無止境的追求精準,他希望可以製造一枚可以對抗水分、灰塵、磁力和震動這腕錶四大敵,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環境之下都可精準走時,陪伴佩戴者進行所有活動的腕錶。Hans看出防水錶的潛力,於是不斷地改善錶殼的精密度、錶鏡的密合度和錶冠系統,來加強腕錶的功能性。1927年,英國女泳手Mercedes Gleitze佩戴著品牌的蠔式腕錶(Oyster)游泳橫渡英倫海峽,於是勞力士一夜成名。之後品牌耐用、準確和防水的運動形象深入民心,製造出了首枚防水錶後一直不遺餘力改良,結果在1953年,品牌推出了其革命性的Submariner Ref. 6204,實現了創造一枚最Tough腕錶的願望。
腕錶歷史的創新 5:離開地球也可使用
很多人不明白太空人上太空執行任務,為何需要佩戴一枚機械腕錶,其實這是作為一枚後備的計時器,當太空船內的電子儀器出了問題,這錶就大派用場。美蘇太空競賽,由60年代初開始,1961年4月,蘇聯搶先進行世界首次太空載人飛行,之後美國急起直追,當時NASA也開始真正認真考慮去選擇一款手錶,提供後續的Gemini及 Apollo太空計劃的太空人使用,腕錶需要通過不同嚴苛測試,包括模擬外太空的真空環境、攝式93度至零下18度的溫度變化、12G加速的離心力、激烈的震動以及撞擊測驗,當然也必須測試防水、抗磁與防震性能,最後由Omega的Speedmaster脫穎而出,NASA一直使用此錶款至今,之後就連蘇聯太空人也改為佩戴Speedmaster,而美蘇合作的Apollo-Soyuz太空站計劃也是採用此錶款為指定時計。
腕錶歷史的創新 6:比機械機芯更精確
人人都在說瑞士鐘錶業於70年代面對了一場由日本引發的石英危機,其實鐘錶的石英機芯,是在1967年由瑞士發明,只是在1969年,日本的精工(Seiko)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可量產化的指針式石英錶,就是Astron。石英錶當中一定要有石英,這晶體是一種壓電材料,只要接上電,便會產生振動,而且,這種振動是十分穩定。石英機芯的原理就會是石英因電壓導致的振動訊號,利用電子技術放大,來推動指針。如果單看走時精確這一點,石英錶的確優勝,機械錶每天誤差約5秒,但石英錶的精確度卻是每月5秒!70年代石英鐘錶愈來愈普及,瑞士鐘錶業陷入危機,同一時間,日本、美國,甚至香港的鐘錶產業加速起飛。
腕錶歷史的創新 7:彩色錶殼的誕生
從前錶殼的顏色,都是跟隨原材質的顏色,直至研發了PVD電鍍技術,把鋼材外層轉化為千變萬化的色彩。然後又再繼續研發出內外也可變色神奇材質,結果彩色藍寶石水晶誕生。其實人工合成的彩色藍寶石水晶技術早於1902年便已誕生,由法國化學家Auguste Victor Louis Verneuil發明,但基於結晶過程非常不穩定,難於製作出顏色深淺一樣的水晶,不僅如此,生產彩色水晶錶殼的過程中,材質中很容易出現氣泡和裂紋,但最大的挑戰還是尺碼大小,此前,未有品牌生產超過兩公斤的彩色藍寶石水晶。到到了2017年,Hublot超越這些障礙,成功研發出大型尺寸、晶瑩剔透、色澤均勻的彩色藍寶石晶體,方法是將原材料氧化鋁(Al2O3)與過渡鉻金屬(Cr)一同加溫至攝氏2,000至2,050度,進而結晶為完美的彩色藍寶石水晶,同時保留了材質的所有原始特質,包括超耐磨的高硬度與完全透明的通透性。
EDIT / LING LAI
延伸閱讀:整色整水整錶盤又何止Rolex?淺談高級腕錶錶面顏色4大製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