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記錄
「當初開設專頁,是為了完成大學一份管理社交媒體專頁的專題功課。」當時他們接觸到外國一個IG專頁(@filmtourismus),認為同樣值得在香港拍攝同類照片:「香港每分每秒都在變化,說不定建築明天就會被重建遷拆。那些未被大眾熟悉的場景,往往在最後一刻才會引起關注,卻為時已晚。」完成專題功課後,成員漸漸發掘管理專頁的樂趣,也希望能略盡綿力:「就算場景日後真的被拆,至少仍有一張相片為它留下記錄。」
除了電影資訊外,成員們會在說明文字中加入簡短影評、個人感想或小知識,偶爾也會出現讓人會心微笑的「借古諷今」,或者透過限時動態與讀者互動,引起大眾對電影的興趣。King直言,希望專頁的出現令大家多留意香港電影:「我覺得港產片值得更多支持。與其一開始就斷定好看與否,不妨先觀賞後才評論。香港還有很多人想拍攝好電影,每一個地方都很需要電影去建立當地文化,因此想大家一起支持及保育港產片。」
香港製造未停歇
專頁名為「映遊舊戲」,但亦同時介紹不少近年出品的新電影、分享電影放映或相關活動的資訊。劉德華在《嚦咕嚦咕新年財》中提到「越爛的牌,就越要用心打」,近年香港的電影製作人似乎用心打出了一副「好牌」:「或許社會不會再出現如《表姐你好嘢》般『玩得』的作品,但正因被迫入窮巷,電影工作者才發掘到香港電影的另一面。」
近年香港出現不少關心本土議題的小品,如以疫下清潔工生活為主軸的《窄路微塵》、圍繞寄養家庭的《流水落花》、描寫思覺失調患者的《幻愛》等,King以外國電影及港產片作對比:「以往的港產片較接近荷里活模式,大製作、陣容強大、以娛樂觀眾為主;近年的港產片與外語片較相似,多了探討本土意識的小品電影。」
Coco借《殭屍》反映香港電影的發展:「電影不但向80年代殭屍片作致敬,也混合不少現今香港元素,反映出香港人的戀舊情懷。套用於10年後的今天,當年『香港電影能否擺脫過去黃金年代的風光另闢新路』的問題,於此刻疫後的香港,亦漸漸得到解答。」沒有昔日的「大卡士」、大場面,但這些發生在你和我身邊的故事變成電影,卻反而更撼動人心,令香港電影殺出新血路。
忘不了的經典
拍攝過程中,Coco有感香港環境瞬息萬變;除了分享過的相片外,成員透露其實他們曾遇到不少地方已遭清拆或準備重建,也有部份電影場景與當年相差太遠,拍下照片而未有發佈:「像《旺角卡門》張學友賣魚蛋的位置,驟看與當年分別不大,但背後的樓宇已重上漆油,欄杆亦已換上新款;《賭神》中刀仔(劉德華飾)為追回高進(周潤發飾)而撞破好運中心機舖門口的一幕中,昔日的機舖亦已改建成公廁⋯⋯」
社會汰舊換新似乎已成無可避免的常態,雖然越來越多香港人關注懷舊及保育等議題,卻也有部份人覺得懷舊就是老套過時。四人一致否定這種看法,Tom及Guy同時指出,只要是值得堅守的理念、思想,人們自然會想繼續追續、保存下去:「像時尚圈也掀起復古潮流,同樣能配襯出好看的穿搭。電影也一樣,我認為好電影不應分新舊。」
他們慶幸仍有很多欣賞港產片的人,會在貼文留下電影對白,甚至向他們推薦值得拍攝的場景。《幻愛》女主角蔡思韵及《門徒》的吳彥祖都曾分享照片,令更多人認識專頁,成為他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Coco以其「得意之作」——《賭俠2之上海灘賭聖》在大埔直升機坪的相片為例:「當時每天乘車時都會經過,看著覺得很面善,後來嘗試走進去,發現雖然背景多了些住宅,但肯定是拍攝電影的地方。」只要多留意日常事物,就會發現電影場景可能就在你身邊。「不要待它們即將失去時,才一窩蜂去『打卡』。」不止是電影場景,好好把握當下,就是保育的最好方法。
他們的20歲
適逢men’s uno邁入20周年,映遊舊戲成員與我們分享在20歲時對他們影響最深的電影,你又能從中找到共鳴嗎?
Coco:
葉錦鴻執導的《半支煙》中的對白:「呢個地方咁多嘢要記,搵啲好嘢記吖!」令我印象深刻。時間可以沖淡很多事,記憶或會被磨滅。有時候我們會因一件物件及一個地方勾起快將被遺忘的記憶,但現在失去的東西越來越多,連「睹物思人」的機會也沒有,令我不禁思考,以後電影會否成為我們找回曾經存在的美好事物的唯一途徑?
Guy:
已經不太記得20歲時做過甚麼了。但若說印象深刻的電影,我想會是《唐人街》(Chinatown, 1974),敘事手法令我感到佩服。
King:
其實很多電影對我都有很深影響,但要數較深刻的外國電影,我會選《蝙蝠俠—黑夜之神》(The Dark Knight)。我本來不太喜歡超級英雄片,沒料到故事能如此震撼的演繹。港產片的話,我從小就開始看周星馳的電影,這是我愛上港產片的原因之一。
Tom:
本身想討論一下《搏擊會》(Fight Club),但「The first rule of fight club is: you do not talk about fight club」(笑)。
延伸閱讀:舊日青春好時光|編輯嚴選十大80年代經典荷里活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