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無間斷
PHOTO / B. Wong (受訪者提供)
醉心藝術的林嘉欣,今年第十年擔任法國五月藝術節大使。早前她參與了於法國舉行的傳媒導賞團,談到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林嘉欣滔滔不絕地與我們分享參與凡爾賽宮導賞團的所見所聞:資深館長像人肉百科全書般講解凡爾賽宮如何從國王的狩獵行宮、宮殿變成開放給公眾的博物館;從María Teresa的經驗明白,就算地位再高都可與他人建立平等關係⋯⋯她笑指,經過十年的傳媒導賞團後,「終於有小學畢業的感覺」。好學的她期望能繼續與法國五月藝術節一同成長,並跟香港觀眾分享旅程中的所見所聞。
PHOTO / 法國五月藝術節
今年,林嘉欣將直接參與藝術節之中,為音樂家江逸天、舞蹈藝術家王榮祿及譚之卓的作品《His Temple》創作及聲演劇本,邀請觀眾一同思考「美」的定義。故事靈感源自法國作家Guy de Maupassant的短篇作品《Clair de Lune》(月光),從神父被少男少女愛情打動的浪漫故事中,探索生命意義。
PHOTO / 法國五月藝術節
林嘉欣坦言,聲演比起在台上演出難度更高:「在舞台上配合形體、聲音及表情,很容易讓觀眾投入其中;只用聲音說故事,反而要更用力去想如何令觀眾投入。」
從藝術釋放自我
PHOTO / 法國五月藝術節
近年,林嘉欣醉心陶藝創作,不但舉行個展、創立品牌「陶器(Ceramics by Karena Lam)」,早前還挑戰連續24小時製作陶瓷,不難察覺她對這件事物如何鍾愛。藝術可以是抒發情感、紀念事件的途徑,但林嘉欣卻認為,藝術創作的過程可以是自然而然:「我的想法是少點邏輯及思考,多聽身體的話。其實身體很聰明,你的動作、力度節奏都會受到情緒影響;因此每件作品也盛載你的思緒。」經過長時間練習後,她自言現在自己的思想、心及雙手能更一致,不用特別思考,能靠感官去製作陶瓷。
PHOTO / 受訪者提供
雖說沒有刻意找尋靈感,但陶藝作品卻記錄了不同時期與狀態的林嘉欣:「於我而言,陶藝也是記載時間的方法;每件作品都記錄當刻的我。但不論創作時有何感受,我都不會讓自己停留在當時的情緒之中。」她將一切記憶和內心情緒注入土內,再透過練土、塑形等過程,將之化成一件又一件陶藝作品。於是製陶不再只是一項手工活動,也成了林嘉欣自我審視的過程:「除了戲劇外,陶藝是另一種讓我觀察內心世界的創作。」
陶藝與戲劇
PHOTO / 受訪者提供
身邊朋友曾笑問她是否「轉了行」,她卻認為演藝與陶藝本質無異:「兩者都十分講究呼吸。」她說「呼吸」能令她製作陶瓷時更順暢,也能帶領她在演戲時更容易入戲:「例如拍攝驚悚片時,你會因受驚嚇而感到焦慮、呼吸變得急促;為陶器定中心時,也同樣要靠呼吸調整節奏。」製作陶藝更進一步打開了她的感官知覺:「假設要演一場很失落的戲,環境在下雨,加上吹風機的風、還有溫熱的眼淚⋯⋯現在對這些紛陳感受的覺知更強烈,更容易投入於拍攝中。」
PHOTO / FB@美國女孩 American Girl
2021年,林嘉欣在電影《美國女孩》中細膩演繹出母親面對病痛、家庭問題時的情感,與「女兒」方郁婷雙雙入選第58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隨著疫情放緩,今年她將重心放回戲劇範疇,將於《失衡凶間之罪與殺》、《海關戰線》等電影中亮相,也剛參演好友李心潔首部自編自導的作品,5月亦將開拍另一部電影。
PHOTO / FB@寰亞電影 Media Asia Film
相隔數年再度拍攝驚慄片,林嘉欣表示有另一番體會:「〈闇室〉(《失衡凶間之罪與殺》單元之一)是我相隔多年後接拍的驚慄片,這次能再度投入驚慄故事,整個氣氛、節奏對比《美國女孩》也很不一樣。我發現自己蠻喜歡嚇人,有一種快感。」同一塊土,不同人會揑出不同陶器;林嘉欣從創作的過程中,領悟出演繹不同角色的方式。
延伸閱讀:最後一支舞之後|意大利藝術家Alessandro Sciarroni救活傳統舞蹈蹲旋波爾卡